緩動與凝視《再生》
10月
08
2013
再生(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0次瀏覽
古一婷(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學生)

《再生》是永子與高麗的一項回顧計劃,演出內容分別是從最近的作品《掠奪》、到之前的創作《夜潮》與《白色之舞》的節錄,三段作品各有寓意深遠的象徵意義與探尋。永子與高麗是日本現代舞發展的重量級人物,深受日本舞踏與西方現代舞的熏陶,過去,只有在現代舞歷史的教材上讀到其創作描述,如今,終於有機會一睹大師的演出。

《掠奪》改編自原作品《土地》,以充滿燒焦痕跡的布作為佈景,並有黑色的羽毛散落在地上,女舞者赤裸上身,只圍了一片布包住下半身,全身塗滿白色粉末。看似一個完美乾淨的軀體,趴在一塊乾焦的土地上,空氣中仿佛可以聞到一股焦味,遠方傳來陣陣的蟲鳴聲,好像乾渴僵硬已久的身體從死裡復活,緩緩地甦醒過來,扭動著肢體與身軀。

《夜潮》是兩位舞者幾近全裸的演出,兩人各處舞台的左右,趴在地上,以背姿面向觀眾,緩慢地蠕動身體,移動著,向對方靠近。沒有柔和的音樂搭配,只有兩人的混音,舞者移動的速度之緩慢,臀部的肌肉、背脊的線條清晰可見,仿佛時間爬過他們的皮膚流逝了。原來是兩座相戀的山,只能在夜晚中相見,必須在曙光來臨之前回到各自的位置。

《白色之舞》以蛾的意象與詩作為主題,女舞者象徵一隻美麗、脆弱、生命又短暫的蛾,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勞動著;男舞者一襲紅衣,很難清楚辨識他的角色為何,他看似擁有強大的力量又沉重,控制著美麗又脆弱的蛾。

第一次觀賞永子與高麗的作品需要極大的耐心,因為他們的作品不以娛樂觀眾為最終目的,沒有悅耳的音樂,沒有奇幻的視覺效果,也沒有炫技的舞蹈動作,更沒有明確的故事情節線索可供參考。霎時間,舞台在聚光燈之下變得明晰、銳利,舞者的動作非常緩慢,與現代人的生活形成極大的對比,觀眾的眼睛凝視著舞者的緩動,每一根髮絲、每一寸肌肉、每一聲呼吸都被放大在舞台上,讓觀眾專心地跟隨永子與高麗的探索過程。其作品的特色在於,就算沒有演出前的導聆或節目單解說,也不怕看不懂;其作品有一種開放性,不需要制式的答案,也沒有具體的故事,讓觀眾自由地心領神會,永子曾說:「對我們而言,舞蹈從來不是關於表達,而是關於探索。」一如傅柯(Foucault)認為當代文本的基礎為創造一種開放並具有延伸性的寫作特性,作者的角色會漸漸消失,不同的觀眾看同一作品會產生新的意義/探索,作品便產生一種永續存在的價值。永子與高麗藉由三部過往作品的改編與節錄,作為對自己的反思與未來的展望,從而帶出新的創作力量,讓自己「再生」。

《再生》

演出|永子與高麗(Eiko & Koma)
時間|2013/ 10/04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 舞蹈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跳開了舞踏定義的問題,永子與高麗更自由地以美術觀念來進行創作。內容持之以恆無視於世界的紛紛擾擾,用最一顆純樸的心,用一具勞動的身體,去描述生命宇宙的本質。《再生》這個回顧作品,也為我們帶來了一種,極為珍貴的藝術典範。(謝東寧)
10月
07
2013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