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積累的藝術典範《再生》
10月
07
2013
再生(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6次瀏覽
謝東寧(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雖然在演後座談上,永子與高麗說,他們從不稱自己的表演是舞踏,也不會宣告他們不是舞踏,但是師承舞踏宗師土方巽與大野一雄,歷經日本六零年代學運風潮的背景,是不是舞踏的這個定義問題,或許不比作品本身的述說更重要,況且他們兩人從1976年踏上美國紐約開始,近四十年的藝術生涯始終堅持初衷,以幾乎相同的模式創作至今,但讓我們更好奇的是,創作者內在的思維,是什麼樣的信念(仰),支撐著他們孜孜不倦的藝術生命?

2013關渡藝術節邀請了永子與高麗進行了一次小型回顧展,包括了劇場演出《再生》與美術展覽《殘餘》。《再生》由兩人在不同階段的作品中,抽取片段組合成一個晚上的演出,包括了《掠奪》(2010)、《夜潮》(1984)與《白色之舞》(1976),這三個作品的片段形式也許有些差異,主題也有些不同,但放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新的作品《再生》,也就是讓這些作品的意念,藉由新的組合連結,重新碰撞出新的生命,一個不斷重複子題的樂章。

《掠奪》的舞台上,背景是散落著被烤焦成點狀的白色帆布,與地上的白布相呼應的,是麥稈與黑色鳥羽毛,舞者如田野上的黑鳥,其黑色頭髮更是將人與禽,符號化地象徵在一起,鳥因飢餓搶奪食物,而人因為飢餓而相互戰爭,鳥與人其實相同,只是現代的人類戰爭,目的卻遠離了飢餓。

《夜潮》是永子與高麗第一個全裸演出,在幽暗中分散在左右的兩具白色身體,在極安靜的夜裡緩緩地蠕動著,沒有臉的身體,腦袋的運作放在一邊,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先讓位給梅洛.龐蒂的靈與肉的合一,然後永子與高麗往前更推一步,以東方思維──身體與自然合一的展現,將這兩具身體比擬成兩座相戀的山脈,只有在寂靜的夜裡可以相見,然後得在第一道曙光來臨之前返回,身體、自然與愛,呈現出宇宙中最本質性的事物。

《白色之舞》是永子與高麗剛到美國時,歷經數年的創作,當年他們在戶外、街頭、美術館…等不同空間的演出,後來集結成一個晚整的舞台呈現,作品改編日本女詩人金子光晴的詩作《蛾》,節目單中說:「我們那時年輕,有想走出與我們老師不同路線的慾望…」。比較明顯的就是舞者穿上寬鬆連身長袍,以將身體遮蔽下的動作,來表現一隻蛾的短暫生命,同時動作的質感也刻意與「暗黑舞踏」不同,於是命名為《白色之舞》。

跳開了舞踏定義的問題,永子與高麗更自由地以美術觀念來進行創作,他們的作品也常不在劇院,很多是在戶外免費演出,甚至開著汽車做移動式劇場。他們帶著日本學潮的精神,躲避現代社會過多的資本主義色彩,自己做布景、道具、自己編舞、跳舞,內容持之以恆無視於世界的紛紛擾擾,用最一顆純樸的心,用一具勞動的身體,去描述生命宇宙的本質,用一生的累積來成為一個真實的藝術家,於是,《再生》這個回顧作品,也為我們帶來了一種,極為珍貴的藝術典範。

《再生》

演出|永子與高麗(Eiko & Koma)
時間|2013/ 10/05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 舞蹈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的動作非常緩慢,與現代人的生活形成極大的對比,觀眾的眼睛凝視著舞者的緩動,每一根髮絲、每一寸肌肉、每一聲呼吸都被放大在舞台上,讓觀眾專心地跟隨永子與高麗的探索過程。(古一婷)
10月
08
2013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