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夢啟程與可能的困境《補天・女媧潘朵拉》
8月
04
2023
補天・女媧潘朵拉(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慧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36次瀏覽

文 林慧真(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田越和茶席劇場」為尚和歌仔戲劇團(以下簡稱尚和)於今年甫創建,於劇場結合飲食為臺灣劇場空間所罕見。早前如晚清上海茶園以茶資作為票價區隔,場內提供糕點、瓜子等小點,而現今北京德雲社的相聲劇場除了提供茶水外,有平價的餅乾、點心,亦有高檔的餐點如海鮮料理等,應有盡有。而霧峰林家花園的大花廳偶爾有崑曲演出,其如同茶園模式,購票贈有一壺茶和一份糕點,可以邊茗茶邊聽戲,充分展現擬古情懷。 

尚和創建的「田越和茶席劇場」則以小劇場結合精緻料理,戲票只有兩千及兩千五百元兩種價位,以戲曲表演來說頗為高價。進場後工作人員詢問葷素,而後便以木托盤呈上一套精緻料理及一杯茶,演出結束後另贈上糕點。此種劇場飲食文化,不同於前述茶園或相聲劇場以飲食及票價區隔資本階級,而是屬於均質的精緻階層;高票價、座位少、套餐飲食,其主打客群是資深戲迷或具有一定經濟能力的觀眾。茶席劇場空間不大,座位約三十五個,觀眾席分成兩個區塊,一為緊鄰舞台邊緣的三至四排座椅區,二為靠近吧臺與牆邊的高腳椅區,高腳椅座位區必須轉向後方才能看戲,相對較為不便。 

茶席劇場舞台並沒有「後台」,演員換裝或上下場皆由觀眾席間通道進出,據演後座談團長梁越玲所述,演員換裝空間位於二樓,因此趕場換裝較為不便。由於空間所限,無法配置較多的文武場樂器,且現場演出容易使聲響過大,其音樂採用事前錄音,以現場觀看效果而言,錄音播放的音量確實較為適切,與演員的唱唸作打也搭配得宜。舞台並非傳統鏡框式或方形,而是沿著兩面牆直角呈現略為不規則形狀,文戲相對較無限制,但武戲便容易使演員肢體伸展不開,尤其第一排觀眾可能還需要躲避頭上的刀光劍影,觀眾幾乎是貼著演員看戲,因此演員的表情和唱唸絲毫沒有模糊的空間。 

此次《補天・女媧潘朵拉》為「田越和茶席劇場」的第二號作品,共有五個角色:女媧、紂王、九尾狐、申公豹和姜子牙,當五個演員同時站在台上時,便略感侷促。以如此的小劇場空間而言,應當較為適合小品製作,如同「戲曲夢工場」以小劇場搭配實驗性強或跨領域的作品使當代戲曲別開蹊徑,然而從團長演後座談所述,意圖以此作為作品發想的基地,日後再前往不同劇場演出。因此,以其他劇場的大製作來思考戲劇作品,並於小劇場實驗演出難免有削足適履之感。 

由此部作品劇本發想來看,《補天・女媧潘朵拉》亦屬帶有實驗性質的作品,只是缺乏較大幅度的跨越。故事主角為女媧,情節架構則取材自《封神榜》,第一場為水火神戰爭以致天破,而有女媧補天,然主要情節以女媧摶土造人為引子,牽引出紂王、九尾狐、申公豹和姜子牙四人的欲望與糾纏,因此,補天與造人兩段難有延續之感。 

女媧摶土造人,首先造出了姜子牙,後有紂王、九尾狐、申公豹,這些角色皆尊稱女媧為「上母」,意即造物者的身份,此段以人操偶方式呈現,人之初始為上天所控制,直至打開西方的潘朵拉寶盒,有了七情六慾後成為了一個獨立個體,卻也有了更多私心欲望、意圖脫離上母的控制,紂王欲權、九尾狐欲享樂、申公豹善嫉,而姜子牙作為第一個被創造的角色,他的欲望又是什麼呢?可惜劇中沒有太多描寫。故事發想頗有意趣,可惜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要處理眾多角色,如同將《封神榜》的故事壓縮在短短的時間內呈現,使得角色之間的糾葛和來龍去脈過於片面、人物的描寫不夠深刻,最後四個角色互相殘殺,女媧顯然也無力阻止,便將起因歸咎於姜子牙在眾人慫恿下打開寶盒。劇中的核心意旨是,欲望從不是潘朵拉所賦予的,而是內心想要什麼,寶盒便映現什麼,於是在重新選擇之下,四個角色找到的是正向的意念,其意旨設定有翻轉之趣,只可惜過程的處理不夠精細。 

在有限的小劇場空間之中,《補天・女媧潘朵拉》音樂和服裝的處理都比照大劇場的規格製作,看得出劇團用心之處,然而在情節和人物處理方面便顯出左右為難,想為日後前進其他場館作預想,又必須適應小舞台的侷限,走精緻路線的高票價也容易限縮觀眾群。對尚合而言,「田越和茶席劇場」或許是個孵夢之所,劇團也從來不畏懼創新之途,只是在經營的方向上,可能仍有許多困境需要克服。 

《補天・女媧潘朵拉》

演出|尚和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3/07/16 12:30
地點|田越和茶席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筆者因爲地緣關係,甚少有機會來台灣賞戲。此次第一次接觸類似的劇場,不只可以近距離欣賞好戲,還可以一面享餐、品茶,感受台灣歌仔戲的迷人魅力。
8月
04
2023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