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男班擅場生新意《新・救風塵》
11月
22
2018
新・救風塵(新聲劇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79次瀏覽

張耀軒(高中社會領域教師)

新聲劇坊這回推出「男子巧扮妝・女人當自強」的演出主題,午場搬演古冊戲《新・大登殿》,晚場則是胡撇仔戲《新・救風塵》,兩齣戲都啟用全男班演出,重現早期「本地歌仔」不論生旦皆由男性妝扮的搬演形式。雖然兩齣戲清一色都是乾生乾旦,但《新・救風塵》以夜店風做出區隔,再配上「動磁動磁」的電子樂與Hip Hop,成功打造出屬於21世紀的胡撇仔戲路,也開拓出新興觀眾群,新聲劇坊此回大膽嘗試值得後續觀察與期待。

《新・救風塵》改編自關漢卿的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編劇亦是陳健星,講述玉珠樓花魁宋如玉(陳民福飾)被紈袴子弟周超群(陳子懿飾)的花言巧語所惑,捨棄與安懷仁(張閔鈞飾)的婚約而琵琶別抱,婚後卻遭周超群暴力相向,幸得好姊妹趙天香(彭彥旗飾)的巧計搭救,終與安懷仁修成正果的愛情輕喜/鬧劇。由於戲中有不少橋段發生在青樓,加上為了和傳統歌仔戲做出區隔,這齣戲在曲調編排上相當用心。舉凡和青樓及趙天香相關的橋段以流行歌入曲,諸如【長崎蝴蝶姑娘】、【相思河畔】、【王昭君】等,但若是宋如玉和安懷仁的對手戲仍以傳統曲調為主,因此忠實歌仔戲迷還是聽得到【七字調】、【都馬調】等熟悉的味道。

新聲劇坊雖然以青年歌仔戲演員為主力,亦不忘向資深藝師請益,《新・大登殿》力邀京劇名家唐文華擔任藝術指導,並延請資深乾旦林顯源救火襄贊,《新・救風塵》則是由臺灣戲曲學院的呂瓊珷出任導演,傳承意味濃厚。呂瓊珷是歌仔戲資深粗角演員,亦是國光歌劇團的主力編導,執導的戲齣雅俗共賞,在嚴肅哲理中不忘融入幽默詼諧色彩,風格獨樹一幟。此回執導《新・救風塵》亦然,時而生猛有力超展開,讓觀眾以為在看野臺戲,但下一幕又轉回傳統生旦戲的生別離喜相逢,把觀眾拉回內台戲的氛圍,這種融合胡撇仔與傳統戲路的手法無疑是這齣戲老少咸宜的關鍵。

若仔細推敲這部戲的節奏,大致可歸結出三個爆點,層層遞進,將整部戲的氣氛推向最高潮,且每個爆點的路數不同,演員各自擅場,足見呂瓊珷長年培育後生的慧眼。首折的〈招親〉以【長崎蝴蝶姑娘】為整部戲定調,日本演歌相當契合青樓看似熱鬧歡愉實則飄零無依的氛圍,而宋如玉手持超華麗粉紅洋傘登場,搭配舞群翩然起舞,一開場就熱鬧非凡,拉出觀眾對這齣戲的期待值。陳民福在《新・大登殿》飾演代戰公主,扮相英姿颯爽又自帶嬌俏氣質,晚場華麗轉身化為宋如玉,其清麗可人的妝扮給人「出汙泥而不染」的觀感,符合苦旦楚楚可憐的定位,演起青樓女子亦不會讓觀眾反感其勢利寡情,對角色的詮釋很有個人風格。他的形象百變、戲路多元,且唱腔細柔甜美,活生生就是「安能辨我是雌雄」的最佳代言人,未來發展可期。

接下來幾折戲〈求趙〉、〈勸宋〉、〈得信〉以傳統戲的形式搬演,演繹宋如玉嫁與周超群後被他暴力相向,寫信向鴇母宋媽媽(李俊億飾)和密友趙天香求救的過程,由此對比出兩位女主角的性格差異。宋如玉缺乏主見,如風中柳絮般任憑拉扯飄盪,不論身體還是情感皆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相較之下趙天香見多識廣,又是天香樓主母,「按奈」男人自有一套,所以能主動出擊並見招拆招。

在前幾折戲的鋪墊下,趙天香於〈誘周〉身著大紅色蕾絲禮服閃亮登場,配上冶豔十足的羽毛扇,輕輕搖曳就流洩出成熟女人的嫵媚風韻,與天真爛漫的宋如玉形成鮮明對比。趙天香這個人物介於花旦和彩旦之間,卻又不僅是俏皮可愛或詼諧逗趣,而是得散發出圓融世故的江湖氣,彭彥旗長年演出外臺戲,擅長掌控現場氣氛,甫登台就自帶我是女王的霸氣,迅速抓住觀眾眼光。更令驚豔的是他的「撩哥」功力一流,時而千嬌百媚把周超群迷得神魂顛倒,時而咽淚裝歡惹得周超群萬般不捨,差點被看穿手腳時又能將計就計反將他構陷入網,果然最了解男人的還是男人,令筆者不禁想像若他來詮釋樊梨花一定別有滋味。這場戲充分顯示出乾旦的優勢,由於《新・救風塵》是胡撇仔風格,所以彭彥旗採用極其「放蕩」的演法,不惜頻頻掀裙子露大腿,將「活色生香」詮釋得淋漓盡致,令人血脈賁張。同樣的角色若讓坤旦扮演,難免會受限於形象包袱而綁手綁腳,只有乾旦和乾生的組合才能碰撞出如此葷腥不忌的精采火花。

緊接著宋如玉和安懷仁攜手〈夜奔〉,免不了被大夢初醒的周超群追上,最後只能鬧上〈公堂〉,讓清官評斷家務事。在經歷〈誘周〉的腥羶色後,觀眾的口味已被養大,此時導演卻另闢蹊徑,讓縣令(呂亦修飾)以Hip Hop歌手的形象上陣,又把這齣戲導向另一個無法預測的「超展開」。這段戲最大的亮點不只是將Hip Hop融入歌仔戲,還在於寓教於樂,當縣令邊搖擺邊洗腦「婦幼保護專線113」,興許能幫婦女觀眾找到生命的出口。飾演縣令的呂亦修是國光歌劇團第四代成員(其父為呂瓊珷),擅長丑行的他演起這個活寶縣官自是駕輕就熟,唱Hip Hop時喜感十足,但歌仔戲唱功也不弱,一口低沉渾厚的大嗓頗有乃父之風,欣喜歌仔戲在男老生的傳承上後繼有人。然而,趙天香身為《新・救風塵》的絕對女主角,豈容鋒頭被他人所奪,她最後以一曲【王昭君】扳回主場,足見彭彥旗在外臺打滾多年的實力,也為這齣歌舞昇平的胡撇仔戲畫下完美句點。

《趙盼兒風月救風塵》原是一齣哀嘆中國古代妓女悲慘命運的諷刺喜劇,或許是以胡撇仔形式演出之故,嬉鬧喧嘩沖淡劇中的悲苦色調,僅能從最後官民聯手救風塵一窺劇本對青樓女子身家性命不由己的批判,並未發掘出新意,此為筆者認為本劇最可惜之處。雖然劇本中規中矩,但導演手法和演員表現卻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甚至超越一般觀眾對胡撇仔戲的認知,據此而言,《新・救風塵》不論是「效果」還是「笑果」都值得肯定。新聲劇坊不只替歌仔戲的題材與戲路傳遞「新聲」,更讓優秀的青年歌仔戲演員唱出「心聲」,就歌仔戲永續發展而言值得給予鼓勵與肯定,畢竟歌仔戲是相較年輕的劇種,沒有什麼不可以,只有你想像不到。

《新・救風塵》

演出|新聲劇坊
時間|2018/11/4  19:00
地點|西門紅樓二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