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戲——靠演技撐起的《絃斷鹿台》
7月
20
2025
絃斷鹿台(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提供/攝影張嘉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2次瀏覽

文 賴玉萍(馬來西亞電子企業工程師)

睽違兩年,終於再度踏上去台灣看歌仔戲的旅程。此次是筆者第一次在高雄中山堂欣賞歌仔戲,觀衆席分爲兩層和舞台距離尚好,整體場地並不算大。筆者坐在前面五排内,感覺視野極佳和觀戲角度好,只是坐在中間難於偷瞄左右兩邊的字幕(屏幕太小)。

言歸正傳,《絃斷鹿台》是【出角-歌仔青世代】系列的一部分,明華園天字戲劇團(以下簡稱天團)採用團內三位青世代郭佳綾、賴宛琳、郭信亨挑大樑擔任主演。啓用青世代的編劇和演員, 原意是想提攜年輕一輩的藝文工作者,期許為傳統戲曲帶來全新氣象。然而劇團企圖心雖強,但整體劇情聚焦點不足以撐起青世代演員的角色魅力;反觀資深演員的舞台功力卻能在鬆散的戲份内各自建立起獨特的角色特性、令觀衆印象深刻。

三位青世代郭佳綾、賴宛琳、郭信亨飾演的角色分別是武庚、妲己和惡來,各自角色戲份均衡,並以紂王相關的劇情為線索展開。然而,人物刻畫缺乏足夠的內在掙扎和情感變化來打動觀眾,導致觀眾的注意力很容易被紂王等其他關鍵人物所吸引。例如,武庚謀反和紂王父子之間的對峙,失敗後被捕在原諒(認錯) 和刑責(認罪)之間的選擇也是缺乏内心情感變化的刻畫。妲己這個角色更加不用説,在紂王身邊存在感薄弱,除了第三幕邊彈古箏邊唱的那段令筆者有些許印象,其他情節似乎淪爲佈景板、缺乏看點。年輕一代的角色中,筆者覺得最討喜的就是惡來。這種盲從又帶點滑稽的角色,加上又是全劇的武力擔當,很容易讓觀衆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上言論僅針對劇情和角色,筆者認爲三位青世代的演出,無論身段、唱功皆合格,尤其謝幕介紹有提到第三幕邊彈古箏邊唱那段,是演員刻苦學習的結果,這精神就很令筆者動容。

基本上,整部戲的高潮迭起都是靠陳昭香飾演的紂王來撐起。紂王這個角色就如母鷄帶小鷄的概念,由陳昭香率領三位青世代演員一起飆演技、把觀衆的心緊緊捉住,加上她得天獨厚的嗓音,這場單單只是來聽歌不看劇情,筆者都覺得值回票價了。除此之外,天團當家小旦孫詩雯所飾演的大祭司一角,是和她主要行當有著很大的反差,獨具匠心的造型加上特地壓抑聲線演出呈現不同的唱功,令人眼前一亮。至於其他演員例如陳麗巧飾演的微子、客串演出周武王姬發一角的吳奕萱和團長陳進興飾演的比干,他們都能把角色的特色在有限的戲份裡呈現出來,這些舞台功底是經過多年積累和磨練的成果。

高雄市中山堂劇場是面向觀眾的鏡框式舞台,《絃斷鹿台》主要舞台設計是由兩根柱子作為場景變換的主要道具,加上投影技術和燈光來增加效果。個人非常喜歡鹿台自焚而死那場戲的設計,整個舞台以紅色燈光籠罩(火勢凶猛),頂梁大柱(道具)轟然倒塌,紂王站在高台上,緩緩吟唱著自己臨終的思緒。背景投射出熊熊烈火,十分悲壯。

整體上,《絃斷鹿台》在音樂設計、舞台特效、服裝配置、還有演員的演技、身段、唱腔等方面都非常完整,整體劇情架構也不錯。除了細節略有不足,人物設計缺乏情感變化外,作者仍給予極高的評價。


《絃斷鹿台》

演出|明華園天字戲劇團
時間|2025/06/28 14:30
地點|高雄中山堂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雙身》自序幕起,即大量使用意象破除既有的性別框架,也挑戰傳統歌仔戲大多是「忠君愛國」的母題,展現青世代對時代議題的關注與對傳統技藝的創新。
7月
20
2025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