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戲——靠演技撐起的《絃斷鹿台》
7月
20
2025
絃斷鹿台(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提供/攝影張嘉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11次瀏覽

文 賴玉萍(馬來西亞電子企業工程師)

睽違兩年,終於再度踏上去台灣看歌仔戲的旅程。此次是筆者第一次在高雄中山堂欣賞歌仔戲,觀衆席分爲兩層和舞台距離尚好,整體場地並不算大。筆者坐在前面五排内,感覺視野極佳和觀戲角度好,只是坐在中間難於偷瞄左右兩邊的字幕(屏幕太小)。

言歸正傳,《絃斷鹿台》是【出角-歌仔青世代】系列的一部分,明華園天字戲劇團(以下簡稱天團)採用團內三位青世代郭佳綾、賴宛琳、郭信亨挑大樑擔任主演。啓用青世代的編劇和演員, 原意是想提攜年輕一輩的藝文工作者,期許為傳統戲曲帶來全新氣象。然而劇團企圖心雖強,但整體劇情聚焦點不足以撐起青世代演員的角色魅力;反觀資深演員的舞台功力卻能在鬆散的戲份内各自建立起獨特的角色特性、令觀衆印象深刻。

三位青世代郭佳綾、賴宛琳、郭信亨飾演的角色分別是武庚、妲己和惡來,各自角色戲份均衡,並以紂王相關的劇情為線索展開。然而,人物刻畫缺乏足夠的內在掙扎和情感變化來打動觀眾,導致觀眾的注意力很容易被紂王等其他關鍵人物所吸引。例如,武庚謀反和紂王父子之間的對峙,失敗後被捕在原諒(認錯) 和刑責(認罪)之間的選擇也是缺乏内心情感變化的刻畫。妲己這個角色更加不用説,在紂王身邊存在感薄弱,除了第三幕邊彈古箏邊唱的那段令筆者有些許印象,其他情節似乎淪爲佈景板、缺乏看點。年輕一代的角色中,筆者覺得最討喜的就是惡來。這種盲從又帶點滑稽的角色,加上又是全劇的武力擔當,很容易讓觀衆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上言論僅針對劇情和角色,筆者認爲三位青世代的演出,無論身段、唱功皆合格,尤其謝幕介紹有提到第三幕邊彈古箏邊唱那段,是演員刻苦學習的結果,這精神就很令筆者動容。

基本上,整部戲的高潮迭起都是靠陳昭香飾演的紂王來撐起。紂王這個角色就如母鷄帶小鷄的概念,由陳昭香率領三位青世代演員一起飆演技、把觀衆的心緊緊捉住,加上她得天獨厚的嗓音,這場單單只是來聽歌不看劇情,筆者都覺得值回票價了。除此之外,天團當家小旦孫詩雯所飾演的大祭司一角,是和她主要行當有著很大的反差,獨具匠心的造型加上特地壓抑聲線演出呈現不同的唱功,令人眼前一亮。至於其他演員例如陳麗巧飾演的微子、客串演出周武王姬發一角的吳奕萱和團長陳進興飾演的比干,他們都能把角色的特色在有限的戲份裡呈現出來,這些舞台功底是經過多年積累和磨練的成果。

高雄市中山堂劇場是面向觀眾的鏡框式舞台,《絃斷鹿台》主要舞台設計是由兩根柱子作為場景變換的主要道具,加上投影技術和燈光來增加效果。個人非常喜歡鹿台自焚而死那場戲的設計,整個舞台以紅色燈光籠罩(火勢凶猛),頂梁大柱(道具)轟然倒塌,紂王站在高台上,緩緩吟唱著自己臨終的思緒。背景投射出熊熊烈火,十分悲壯。

整體上,《絃斷鹿台》在音樂設計、舞台特效、服裝配置、還有演員的演技、身段、唱腔等方面都非常完整,整體劇情架構也不錯。除了細節略有不足,人物設計缺乏情感變化外,作者仍給予極高的評價。


《絃斷鹿台》

演出|明華園天字戲劇團
時間|2025/06/28 14:30
地點|高雄中山堂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
《英雄製造》更進一步推進,將這些形式突破賦予更切題之意義:如以特定手勢為象徵,可以接手、換手的「真手」文物,既暗示英雄神話的背後操作,卻也是代代相傳的技藝傳承
9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