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割淨化的舞台劇版本《孽子》
2月
17
2014
孽子(林敬原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78次瀏覽
葉根泉(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從一開始幕啟,新公園鬱鬱蒸蒸的影像呈現如電影淡入淡出的畫面,伴隨飾演郭老的樊光耀旁白聲音響起,序幕以群體舞蹈入鏡,觀眾立即錯亂於這樣舞台的表現形式,到底是話劇?歌舞劇?還是敘述性劇場?這樣從頭至尾混淆錯置的舞台形式,卻突然令我警覺劇中背景民國五十九年,這不正是復刻台灣現代劇場「反共抗俄劇」1950至1970的年代,而2014年《孽子》的舞台劇版本,不啻是「反共抗俄劇」劇種的翻版:主題淨化正確、形式僵化、人物扁平、角色情緒激昂高亢!

以當下時空反思會生產出「反共抗俄劇」的原因,已不完全將其貶抑為蒼白僵硬、一無可取的戲劇形式。回顧當年的時代背景,有其依附政治宣傳目的性,與劇作者國破家亡抒發情感的寄託。但時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現代劇場形式已多元發展至今,卻看到從事電影、電視劇導演的曹瑞原,對於劇場想像是如此貧乏、對舞台形式是如此陌生、對於演員各類型表演無法掌控、與舞台場面調度的左支右絀,竟落入過往戲劇的窠臼裡頭,混雜堆砌出各種形式難一統合的風格。這已非「跨界」、拼貼「寫實與寫意」的虛實場面交錯、運用象徵性的肢體與舞蹈等理由藉口,得以逃脫眾矢之的。例如阿青將死去的母親骨灰罎帶回老家,趁著父親不在,留下字條;待青父返家發現字條,欲追出來找尋阿青。這場舞台配置分割出阿青敘事者仍站立舞台中央,兩位飾演父子的演員明明已對上眼,卻必須假裝身處不同空間、視而不見,這樣基本舞台空間配置的錯誤,令台上演員台下觀眾尷尬至極!

以《孽子》舞台劇主題而論,編劇施如芳改編白先勇小說的重點,由「父子親情」和「同志情愛」為敘事主線交錯穿插。但這兩條線都看不出改編者有任何與日俱增的嶄新詮釋觀點在裡頭。整體而言,改編的工作僅做到濃縮裁剪,為因應舞台劇三個半小時的長度,刪減原著與二十集電視劇許多看似旁雜無戲、卻是重要劇情推演與轉折之細節,所留下大都是情緒暴衝、哭天喊地的高潮戲,如此處處高潮到最後只讓觀眾疲憊麻木,這樣只呈現「果」而不見其「因」,實令人無從理解這樣愛恨糾葛的情結所謂何來?《孽子》在父子軸面上慾望/認同的潛意識流動極其複雜,張小虹即指出《孽子》鋪陳各種父子關係,以象徵秩序大義滅親的「去親情化」(從父死子繼的認同到父死子亡的決裂),與「再親情化」(想像錯位化的父子和解),但卻因同時各種乾爹─契子、嫖客─男妓的擬父子關係之性慾化,而充滿了亂倫的想像與焦慮。(註1)

這樣的父子關係,到了《孽子》舞台劇版,閹割淨化到簡單的絕裂(都是父執輩──李父、傅老爺子、王將軍發現兒子的性向而大義滅親,以致後來的痛心疾首)、單純的和解(李青轉換對父親關係的想像,對傅老爺子無微不至的照料,即可忘掉原生家庭),單一線性的鋪陳,很難解釋當傅老爺子對過往的揭露,說到文武雙才獨子自殺的死因,是「跟他的下屬做出那般可恥非人的禽獸行為」,用字遣詞仍透露著對同性之間性愛行為的鄙夷,與最後因可憐其孤苦收留阿鳳,即由嚴父轉為慈母的心理轉折,竟可如此躍進,這裡已非用救贖懺悔如此二分法的簡單轉變便可成立。更遑論楊教頭這個角色,到底是這群青春小鳥的保護者?還是利用他們拉皮條,提供富商巨賈褻玩的管道?都在此版本隱而不提,似乎這些青春群鳥只要夜夜笙歌、粉飾太平,找到一處安身立命的安樂窩停駐即可,大可不必面對外面世界的排拒與壓迫。

劇中「同志情愛」更是單薄而表象。無論是「龍鳳戀」或是遞補上來的阿青與龍子的感情,皆落入外界對於同志之間情愛起伏高漲的刻板印象。不是愛得死去活來,便是愛得沒有道德倫理,僅突顯同「性」之間性的張揚、愛得極端,卻未見同志之間對於情愛認同的掙扎、與生存於外在世界所背負歧視迫害的壓力。如此,無非再次唱和外界媒體對於同志議題獵奇的渲染報導底下,再度讓反同性戀族群拿來作為污名化同志表面形象的鐵證。如同劇中小報對「安樂鄉」Gaybar報導的狗仔消息,編導透過劇中角色譴責這些污名化的同時,在舞台上對於身處1970戒嚴年代同志所須真實面對警察取締驅趕的通俗化粉飾,難道不是一種附和主流價值的討好觀眾,與雙重醜化──假同志之名行反同志之事。

我們無法要求《孽子》舞台劇版要對同志一路走來的歷程,從七O年代至今做一重溯與回顧。但以新公園作為同志情慾的異類空間,歷經各個統治階層的權力轉移,在整個空間營造中,雜糅了歷史、政治與情慾,乃是「具有踰越和摧毀既有的秩序與系統一致性之潛能的異質空間」(註2),轉化為舞台空間,僅殘存象徵斷裂陽具般的台博館希臘式列柱,台中礙眼處處阻隔舞台動線行進的蓮花池,池內蓮花亦如台詞所述早已被拔除不見了,徒具空殼而已。這也是思索在《孽子》小說付梓出版三十年後,此一舞台劇版本改編的意義究竟為何?這不僅是小說、電影、電視劇不同的媒材介面再次轉譯如此單純而已,如果不清楚《孽子》之於當下現代性的內涵,找尋到深入詮釋的視角,重新去看待過往七O年代同志所歷經的種種,結果是在今日,依舊是將這群同志放逐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的邊緣,仍獨自徬徨街頭,無所依歸。

註1:張小虹(2000) 《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頁39。

註2:張小虹(1996) 《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頁92。

《孽子》

演出|創作社、曹瑞原導演工作室
時間|2014/02/1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刪減片段後的《孽子》,還會是《孽子》嗎?」這個問題始終縈繞腦中。單以美學的角度來看這場大戲,無論是舞台、燈光或是肢體場面的編排,都足以深深震撼人心、美得令人窒息;但若回歸到整體整合而論,筆者認為編導過於用力地緊握,反而呈現出反效果。(黃婷容)
10月
12
2020
劇場版《孽子》中到底空缺了什麼?欠席了什麼?所謂的「劇場性」如何地在編導意圖宏大卻紊亂疲弱的舞臺調度下遭遇隱身與喪葬?從觀看一嶄新舞臺劇作的原生視野來探究《孽子》舞臺上所現露出的三個不在場。(許韶芸)
3月
05
2014
 
這個黑暗王國在開場帶來陰鬱的氛圍,後又大量潑灑如彩虹般鮮豔的歡樂與自由口號。在今天的舞台上,《孽子》的悲傷倏忽即逝,只深刻留下一幕幕男子舞動身體、與知音們歡笑的嬉鬧聲。(鄭瑞媜)
2月
20
2014
李青與父親各佔舞台一隅,隨著父親口中顫抖的「畜生」,為《孽子》拉開序幕。看著父子兩人之間遙遠的距離,似乎兩人從未在同一個世界中,又何來逃離與放逐?而這距離,更在接下來的場景中不斷隔離著角色與角色、角色與觀眾。(白斐嵐)
2月
17
2014
各種版本的《孽子》,確實都帶我們在回返原作的過程中,突顯了不同面向的討論。影像的風格,演員的詮釋,議題的轉移,舞蹈的身體,或劇場的調度。如何在劇場裡,將小說《孽子》中,某種沉默或潛藏於文字中的聲音解放開來。是舞蹈嗎,或者是其他?(李時雍)
2月
17
2014
當壓迫都不存在時,孽子們便只像貪玩、好色、無所事事的年輕人,整天擺盪在公園裡釣(老)男人、從事性交易,而這完全落入了社會對男同性戀族群刻板印象,一如大眾傳媒曾如何致力於將男同性戀族群與愛滋病畫上的污名化等號。(劉育寧)
2月
14
201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