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刪減片段後的《孽子》,還會是《孽子》嗎?」這個問題始終縈繞腦中。單以美學的角度來看這場大戲,無論是舞台、燈光或是肢體場面的編排,都足以深深震撼人心、美得令人窒息;但若回歸到整體整合而論,筆者認為編導過於用力地緊握,反而呈現出反效果。(黃婷容)
10月
12
2020
1612
其與戲曲拉出了一個微妙的距離,在「家」與「劇場」的想像間打開了劇本內核與外部形式的再製位置,而讓《碰老戲》系列從《碰老戲─問樵》(2015)講解式的「問」,更加著力於「人」/四郎的身上,便有「探」(母)的可能──對劇目、形式的探究、探險。(吳岳霖)
1月
15
2019
1104
藝文界缺乏理論支持、缺乏審美理論訓練,管它是什麼劇種,只要套上當代兩個字,都能夠解釋。沒有能力處理傳統戲曲的節奏和張力,解構劇本,成了最取巧的辦法。(韓昌雲)
12月
14
2018
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