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時至,萬川歸之《匯流》
8月
14
2017
匯流(台北室內合唱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2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在弱冠與而立之間,在傳統中堅守古典圭臬之方圓規矩,在創新中奔縱馳騁,在當代狂潮中更獨佔鰲頭,這場音樂會就是這些年來豐收的成果。除了台北室內本團擔綱演出外,亦有三個台北室內婦女合唱團及台北室內50合唱團,可謂台北室內的眾支流們回歸主流,眾志成城用歌聲寫下一頁傳奇。

相較於二十週年《原色》音樂會,此次的曲目較平易近人。上半場分為兩個部份,為「歡慶與嶄新」及「人聲極致」,展現台北室內合唱團對合唱藝術的專業堅持,不論是聲音技巧及音樂張力,皆有成熟圓融的表現。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合唱團中有很多已是獨當一面的合唱指揮、聲樂家,卻願意投身於此,多年來共同努力不懈。當然,團員的穩定性高也是致勝關鍵,在台上很多是元老級的資深團員,多年來共同打造精緻的合唱藝術,早已培養出紮實的音樂實力及合作默契。

在「人聲極致」的四首作品皆為「合唱無設限系列」首演或委託創作,已然成為台北室內合唱團的「正字標記」。這些作品以西方作曲技法為本,東方元素為題材,用新穎的語彙講述古老的素材,用複雜的方式演繹單一的主題,隨機音樂遊走於五聲音階之上,時間記譜法交錯於空間記譜法之中。該團多年來大量詮釋當代作曲家的新作,不斷開發新的曲目,多年來已有上百首委託創作。陳雲紅,這位凡事要求嚴謹,憑著紮實的指揮技術及全心投入的指揮家,不斷帶領團員「破繭」而出,打造出具實驗性、獨特性的聲音美學。

但或許是這些當代作品難度偏高,或是因為台上的團員似乎有所更動,某些地方音樂張力理應還更有發展的空間。譬如說《鑼鼓運動》的節奏性及戲劇性可再強化,或許坐在二樓的觀眾可以感受到「以聲補韻」的趣味性及不規則節奏性,但筆者坐在4樓2D排2號就感到音樂張力的鞭長莫及,而對於第一次欣賞這類作品的觀眾在聆賞上可能是一項挑戰。

而下半場則是台北室內大家族的萬川歸之,是對於社會大眾長年來支持與愛護的回應,又可分為三個部份「溫潤女聲」、「台灣走過」、「傳承」。首先出場的是由方素貞帶領的台北室內婦女合唱團,演唱四首橫跨近百年的經典流行歌曲,這個由一群業餘愛好者所組成的「娘子軍」,以音樂會友及推廣合唱藝術為目的,在台上展現十足的團隊精神。曲目除了第一首的《小幸運》有些怯場外,接下來的《外婆的澎湖灣》靈活的肢體語言,對於音樂的熱情就在這熟悉的旋律中表露無遺,之前的怯場一掃而空。而之後的《我的囝仔》及《跳舞時代》更是乘勝追擊,與在場的觀眾產生熱烈的共鳴,是一種真情流露的幸福感。

之後的「台灣走過」的四首歌曲,分別由台北室內合唱團的本團與婦女團及50合唱團演唱,皆為多元風格的民謠、流行歌曲、民歌改編曲,用音樂帶領我們走過時間的長河,回顧那些年的流金歲月。之後的「傳承」,現場的氣氛更是溫馨而深刻,從下半場的曲目來看,喜見台灣編曲人才輩出,豐富了流行音樂的合唱舞台,讓更多人可用歌聲來分享這些記憶中的歌曲。

話雖如此,有些編曲可能尚需斟酌,畢竟很多已是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通常這類的音樂在觀眾的心目中早有先入為主的印象,因為這首曲子之所以受歡迎,有時是因為喜歡歌手本身的聲音特質,所以並非每一首流行歌曲都適合編成合唱曲,要不然就是要有縝密的音樂架構,讓新編的作品充滿內涵。所以在編曲時必考慮的層面很多,要小題大作但又要避免俗不可耐,須不斷開展且又不至錦上添花,考驗編曲家的技術及個人品味。

由這場演出可窺見台灣合唱水準在這二十五年來持續的進步,陳雲紅與台北室內合唱團家族的努力功不可沒。在這立秋的時節,在國家音樂廳的舞台上,用最具說服力的聲音,傳承合唱的美好,不論是形而上、或通俗化、或學術性、或懷舊感等等不同的風格,在眾人的努力下,百川灌河,涇流之大,早已匯集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強大能量。

《匯流》

演出|台北室內合唱團
時間|2017/08/11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若對照團隊宣稱的「讓故事不再凝止於船難時刻」,本作恰恰陷入另一種凝視困境:當所有藝術手段都服務於「重現」而非「重構」,當形式實驗壓倒敘事深度,歷史記憶反而被禁錮在當代劇場的美學裝置中。
5月
13
2025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