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謊言的隧道《羊之歌》
1月
17
2025
羊之歌(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蔡耀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3次瀏覽

文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人類逐漸脫離宗族的榮辱與共,轉而推崇個體的自我意識與存在價值為主流的當代社會,自命不凡又渴求認同,人性在這兩者之間擺盪。比利時柏格曼劇團(FC Bergman)《羊之歌》(The Sheep Song)挑選無邪無害的羊兒為主角,以一隻羊的奇幻旅程講述了關於「牠想要像他們一樣」的故事。

紅衣男子扯動繩子,鐘聲自觀眾席高處遍地撒下,鐘聲助長了一隻羊不甘於此的欲望。在身體訓練過程,要想推進更難的技巧時,需要將複雜困難的技巧拆解降維成最小的單位,漸進式地強化身體素質,讓身體各方面的基礎能力達到相應的程度,再將各種基礎能力互相疊加,才能完成難度較高的技巧;一隻羊邁向人類的進程,也是這般一點一點的形變。先是從前腳離地開始,像人類一樣雙腳站立、走路,穿上人類的西裝外套,前蹄變成人手,歷經拔皮剉骨的手術,讓外型猛一看也像個人,但也只有「像」。透過外在的行為催眠自己「越來越像人,我就可以是個人」,這個催眠的過程會讓大腦產生越來越接近真實的錯覺,然而充其量也不過是謊言的細節越發清晰而已。在變形的過程,時不時會跳出細節提醒著主角的出身從何而來?巍巍顫顫的步伐,無法抹去的羊式甩頭,即使與人類相戀生子,試圖融入人群,仍然像那一桌變形的主角們,有著無法忽視的與人類社會格格不入的彆扭突兀。

欲望先是盤踞意識一角,待欲望足夠壯大,進而驅使肉身產生行動,做出改變。單向敘事的手法,減去時序跳轉的複雜度,讓事件本身發揮力量,順著生命消長的方向,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事件彼此的連動。在行動的過程,是自我滿足還是創造希望?是什麼樣的美好憧憬,讓主角值得以命相搏?當羊離開羊群的那一步,背後是「我」和「我們」(羊)不一樣,朝著「我」想要像「他們」(人)一樣靠近。每一個選擇帶來的改變,迫使主角離羊群越來越遠,頂多在不同軌道上的輸送帶左右跳移,手裡的屍體像是深陷謊言之中的罪證,選擇的終點是仍然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類,僅只是成為了一個奇異的羊人,陌生得連自己都不認識,卻也無法回頭成為當初的那一隻羊。

羊之歌(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蔡耀徵)

舞台上的人類角色沒有清晰可辨的五官,戴上頭套後臉上隱約可見三個凹洞和一塊突起的肉,模糊得像是玻璃窗上的倒影。可以是誰也不會是誰。軟萌可愛的羊兒做著和你我一樣的人類行為,有種詭妙的熟悉感。即使身為同一物種,也能制定規則將你我進行分類區隔。一名演員要求其他四人將樹枝放倒,讓原本躲到樹上的主角被迫倒掛在樹枝上。在移動的戲車上真人演員對戲偶施以暴行,享受宰制弱者的優越感,即使這個對象是他手上的無生命物件。這些規則背後是潛藏不xsw211物種之間展示權力的殘酷無情,是為劇烈的一擊。

擬人化是很常見的手法,有從人類跨到其他物種的文學作品如卡夫卡(Franz Kafka)《變形記》(Die Verwandlung);也有動物像人類一樣動作行為的動畫作品《動物方程式》(Zootopia);古典芭蕾舞《睡美人》(Sleeping Beauty)中也有化身人形的一眾仙子們,或是以人身模擬動物姿態的《天鵝湖》(Swan Lake),讓人類化身其他物種或是從其他物種模擬人類行為的變形,跨越一個物種像是隔了一層透明薄膜審視人間,本來稀鬆平常的事情,因為變形擬人,得以從習慣的視角中抽離出來直視生命共性。持續滾動的輸送帶,在演員靜止不動時畫面仍然保有流動感,時間依然正在流逝。主角在縮小的大樓模型間起舞時,很有電影《小丑》(Joker)在樓梯上起舞片段的味道。羊與人類一同在輸送帶上大步行進、跳躍時,揚起的衣襬美麗燦爛,詼諧中帶點荒謬的奇趣。

羊之歌(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蔡耀徵)

戲劇作品中不乏、穿越時空、靈魂交換為素材手法的作品,或是在長長的夢境中讓主角過上與原本截然不同的人生,《羊之歌》藉動物之姿超越物種界線來探問人性。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羊之歌》

演出|柏格曼劇團
時間|2024/12/06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羊之歌》充滿著寓言式的批判;羊作為主角,並以人類「踐行者」的身份走過生命旅途,展演他的純真、無辜與無知,失落、孤寂與脆弱,而其不甘於平凡的姿態,正如當代群眾的樣貌
12月
27
2024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