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是造物主的一紙碎碎念——《達文西的Notebook》
9月
12
2022
達文西的notebook(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 KEN Photography)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8次瀏覽

蔡孟凱

散戲一回到家,打開《達文西的Notebook》(下稱《達》)販售的節目冊,我不禁莞爾一笑。

頭一回看到有節目冊竟然是用一個銀色長尾夾固定起來的,心想劇院空間怕是不便閱讀(當然這還得感謝北藝中心話題不斷、欲理還亂的觀眾席)便決定回家再慢慢細看。事實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這份設計精美、圖文並茂的節目單有三種紙質各異、大小不同的紙張規格,完全沒有任何裝訂結構,僅倚賴一個長尾夾將這些散裝的紙張固定成一份。若是在北藝中心的觀眾席貿然打開它,不僅難以閱讀,更肯定手忙腳亂。

而我莞爾之處是,這份節目單簡直像是《達文西的Notebook》演出本身的寫照——畫面豐富、色彩紛呈、巧思不斷、層次繽紛,但同時卻又少了一個足以把所有元素串起來的強健核心。


意象為引、敘述作繩,再搬一回創世紀

甫一開演,表演者的聲音在黑暗中傳出,向觀眾鄭重地揭示《達》劇23幕的綿長結構。拉縴人的聖詠歌聲自兩側包廂流瀉,在一片帆布底下的FOCA表演者們逐漸站起,在微弱的燈光下彼此堆疊蠕動,那姿態猶如幼獸撐開羊膜、爬出產道一般,揭露了世界的誕生。

隨著23幕逐一展開,拉縴人從文藝復興的聖樂一路唱到爵士藍調和粵語老歌,FOCA耍弄特技的身形則藉燈光和影像描繪出異形的輪廓。同時以各種視角借位、肢體拼貼重新詮釋〈最後的晚餐〉、〈維特魯威人〉等達文西名作。這些片段的意象彷彿是在重新建構一個全新版本的達文西,包含其思想、創作、和生命足跡。馬戲和合唱在《達》劇之中各自為政、各司其職,像是兩塊彼此串聯又沒有交集的零件組,讓整部《達》劇感覺如同一部巨大的繪本機械。


達文西的notebook(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 KEN Photography)

如同創作顧問余岱融於發展側記所下的小標,《達》充斥著大量的提問,意圖「像達文西一樣問問題」。【1】本作的文本內容大多來自兩個團隊的集體發想,表演者輪流操弄技巧生澀的獨白,有時詰問天地玄黃、時間星辰,打高空地觸碰各種形上概念;有時從表演者的生命經驗出發,探索國家、種族、性別、學習歷程及訓練心得,甚至是合唱與馬戲在今日藝文社群的地位或狀態,對著觀眾、也像是對著自己提問。

構成文本的另一大板塊,則是對寓言故事的諧謔詮釋,這些以今日視角和黑色幽默重新改編的現代童話,在表演者的略為笨拙的口條和不經雕琢的演技(以上都無貶意)之下,成為演出節奏的最佳調劑。

而類似的連篇獨白和故事演繹在整部《達》中重現數次,它們多在文本表面遊走而無深究或反思。雖然每回重複都塞進了不同的哏、換了不同體質和風格的表演段落互相搭配,但實質內容上並無不同。這些換皮不換骨的提問和故事,及馬戲與合唱之間「不整合」的整合,讓整部《達》呈現出刻意為之的破碎和疊床架屋的晃動感。


草稿一頁頁翻過,卻只想著「不求甚解」?

有趣嗎?確實。好看嗎?見仁見智。假設內容的空心和結構的瑣碎都是編導有意識操作下的結果,那《達》確實很忠實地完成它的任務。但我總覺得台上一切語焉不詳的種種,恐怕不過是編導順水推舟所引導出的答案——因為演出型態難以整合,所以乾脆讓它們各謀其政;因為內容沒有一以貫之的核心,所以就讓每一個段落瓜瓞蔓生地恣意串聯。即便編導及表演者竭盡所能地透過表演語彙的嫁接、畫面意象的交織,來維持整部作品的動能不竭,我仍難以說服自己《達》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合理且有必要的。

但要強調的是,並不是說這些獨白和小故事全無意義或繁冗累贅,從這些表演者和編導共同費心經營的文本內容中,不難看出他們是如何剖析外在環境、內觀自身生命,再依此對達文西的思想迴路和智慧結晶做出屬於當代的回應。但最終《達》不過是向觀眾拋出了問題的線,卻未曾收束和整理。問的太多、答的卻又太少,若真想要如余岱融所說的「貫徹追尋解答的行動」【2】,以目前《達》所呈現的成果來看,還有一大段努力的距離。


達文西的notebook(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 KEN Photography)

甚至於,這個作品真的有必要這麼長嗎?本作扣除中場休息約為兩個半小時,不論是從當代馬戲、合唱音樂會、或是音樂劇場的標準來看,都遠遠超過一般常見的演出時長。但其中卻充斥著高度重複的演出段落,這麼瑣碎的演出結構是真有其需要,抑或是只為了滿足導演王嘉明靈光最初「23幕」的先設架構呢?【3】

平心而論,《達》確實有其獨樹一格的趣味。編導不強求將馬戲和合唱兩個大相逕庭的表演形式硬性整併,而是在充分發揮兩團特長的的前提下,儘可能將兩種光譜的交界處拓展到最大,在其中發展其獨特的意象建構,打造當代視角下的「達文西狀態」。只是內容的瑣碎零星,仍是一大硬傷。即便順著編導的邏輯,把這23個段落視為各自獨立的劇場小品,也無法合理化《達》所帶給觀眾的拖沓和冗贅感。就這層意義上,恐怕《達文西的Notebook》所需要補上的,還不只是一個銀色長尾夾。


註解:

1、見節目單第4頁〈當我們都(不)是達文西,當我們都(不)一樣——《達文西的Notebook》發展側記〉。

2、同前註。

3、導演王嘉明於創作自述〈那堵名為達文西的高牆〉提到「因為一張長時間曝光的月球軌道∞圖和碰巧讀到染色體的小歷史,就迸出了23這個數字……就成了此次的挑戰、結構和創作規範/策略的出發點。」,見節目單第3頁。

《達文西的Notebook》

演出|王嘉明、拉縴人男聲合唱團、福爾摩沙馬戲團(FOCA)
時間|2022/08/27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
聽他們勤務中削薄的個體性,如何在長跑中一點一點拾回⋯⋯;於此導演竟類比於編舞,其中技術性皆令身體柔順於「他者」的框架,陌異的生命經驗被帶回排練場,練習想像成為「他者」。
7月
19
2023
短短8分鐘展演,對滿身是傷的主體來說,似乎蔚為在土地.河海釋放與淨化的儀式;對想傳承母體文化、追求藝文職涯之人來說,又有怎樣的意涵呢?將開演之際,看著節目單以特殊字體強調「有與廣泛的社會聯結在一起嗎?」以及「這是『表現』的藝術」,讓人不禁戴上了這樣一副眼鏡,進到演出場域中。
7月
13
2023
當眾人於海風中共掀、共摺一塊帆布,遠遠看去也宛如「造浪」。當帆布對摺、平放在地,似乎又慢慢從「浪」轉變成通往未來的「路」。
7月
13
2023
實際的成果也超乎預期,並不只僅止於聲響實驗的範疇,而是結合了人聲、電子音樂、身體展演、光線投影等多種表現形式,並透過這些形式,探討聲音的符號特性、現代科技的危害與轉折、技術與人類存有的關聯等嚴肅議題。從每個手法與操作中,都能發現她豐富且生動的思考。
7月
05
2023
本屆新人新視野是由三個獨立小品集結而成的一場匯演,分別是楊世豪《After》、張雅媛《喂!你好⋯⋯我叫高敏》,以及戴啟倫的《大解脫者》,以自己做圓心,藉由創作,照見自己所處的世界。
6月
29
2023
什麼是劇場的魅力?《有影無》就是很好的示範。不是文本精彩,不是台詞優美到說進觀眾心坎,也不是演員努力扮演入戲於角色中,而是劇場獨有的現場性。
6月
26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