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孟凱
散戲一回到家,打開《達文西的Notebook》(下稱《達》)販售的節目冊,我不禁莞爾一笑。
頭一回看到有節目冊竟然是用一個銀色長尾夾固定起來的,心想劇院空間怕是不便閱讀(當然這還得感謝北藝中心話題不斷、欲理還亂的觀眾席)便決定回家再慢慢細看。事實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這份設計精美、圖文並茂的節目單有三種紙質各異、大小不同的紙張規格,完全沒有任何裝訂結構,僅倚賴一個長尾夾將這些散裝的紙張固定成一份。若是在北藝中心的觀眾席貿然打開它,不僅難以閱讀,更肯定手忙腳亂。
而我莞爾之處是,這份節目單簡直像是《達文西的Notebook》演出本身的寫照——畫面豐富、色彩紛呈、巧思不斷、層次繽紛,但同時卻又少了一個足以把所有元素串起來的強健核心。
意象為引、敘述作繩,再搬一回創世紀
甫一開演,表演者的聲音在黑暗中傳出,向觀眾鄭重地揭示《達》劇23幕的綿長結構。拉縴人的聖詠歌聲自兩側包廂流瀉,在一片帆布底下的FOCA表演者們逐漸站起,在微弱的燈光下彼此堆疊蠕動,那姿態猶如幼獸撐開羊膜、爬出產道一般,揭露了世界的誕生。
隨著23幕逐一展開,拉縴人從文藝復興的聖樂一路唱到爵士藍調和粵語老歌,FOCA耍弄特技的身形則藉燈光和影像描繪出異形的輪廓。同時以各種視角借位、肢體拼貼重新詮釋〈最後的晚餐〉、〈維特魯威人〉等達文西名作。這些片段的意象彷彿是在重新建構一個全新版本的達文西,包含其思想、創作、和生命足跡。馬戲和合唱在《達》劇之中各自為政、各司其職,像是兩塊彼此串聯又沒有交集的零件組,讓整部《達》劇感覺如同一部巨大的繪本機械。
達文西的notebook(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 KEN Photography)
如同創作顧問余岱融於發展側記所下的小標,《達》充斥著大量的提問,意圖「像達文西一樣問問題」。【1】本作的文本內容大多來自兩個團隊的集體發想,表演者輪流操弄技巧生澀的獨白,有時詰問天地玄黃、時間星辰,打高空地觸碰各種形上概念;有時從表演者的生命經驗出發,探索國家、種族、性別、學習歷程及訓練心得,甚至是合唱與馬戲在今日藝文社群的地位或狀態,對著觀眾、也像是對著自己提問。
構成文本的另一大板塊,則是對寓言故事的諧謔詮釋,這些以今日視角和黑色幽默重新改編的現代童話,在表演者的略為笨拙的口條和不經雕琢的演技(以上都無貶意)之下,成為演出節奏的最佳調劑。
而類似的連篇獨白和故事演繹在整部《達》中重現數次,它們多在文本表面遊走而無深究或反思。雖然每回重複都塞進了不同的哏、換了不同體質和風格的表演段落互相搭配,但實質內容上並無不同。這些換皮不換骨的提問和故事,及馬戲與合唱之間「不整合」的整合,讓整部《達》呈現出刻意為之的破碎和疊床架屋的晃動感。
草稿一頁頁翻過,卻只想著「不求甚解」?
有趣嗎?確實。好看嗎?見仁見智。假設內容的空心和結構的瑣碎都是編導有意識操作下的結果,那《達》確實很忠實地完成它的任務。但我總覺得台上一切語焉不詳的種種,恐怕不過是編導順水推舟所引導出的答案——因為演出型態難以整合,所以乾脆讓它們各謀其政;因為內容沒有一以貫之的核心,所以就讓每一個段落瓜瓞蔓生地恣意串聯。即便編導及表演者竭盡所能地透過表演語彙的嫁接、畫面意象的交織,來維持整部作品的動能不竭,我仍難以說服自己《達》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合理且有必要的。
但要強調的是,並不是說這些獨白和小故事全無意義或繁冗累贅,從這些表演者和編導共同費心經營的文本內容中,不難看出他們是如何剖析外在環境、內觀自身生命,再依此對達文西的思想迴路和智慧結晶做出屬於當代的回應。但最終《達》不過是向觀眾拋出了問題的線,卻未曾收束和整理。問的太多、答的卻又太少,若真想要如余岱融所說的「貫徹追尋解答的行動」【2】,以目前《達》所呈現的成果來看,還有一大段努力的距離。
達文西的notebook(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提供/攝影 KEN Photography)
甚至於,這個作品真的有必要這麼長嗎?本作扣除中場休息約為兩個半小時,不論是從當代馬戲、合唱音樂會、或是音樂劇場的標準來看,都遠遠超過一般常見的演出時長。但其中卻充斥著高度重複的演出段落,這麼瑣碎的演出結構是真有其需要,抑或是只為了滿足導演王嘉明靈光最初「23幕」的先設架構呢?【3】
平心而論,《達》確實有其獨樹一格的趣味。編導不強求將馬戲和合唱兩個大相逕庭的表演形式硬性整併,而是在充分發揮兩團特長的的前提下,儘可能將兩種光譜的交界處拓展到最大,在其中發展其獨特的意象建構,打造當代視角下的「達文西狀態」。只是內容的瑣碎零星,仍是一大硬傷。即便順著編導的邏輯,把這23個段落視為各自獨立的劇場小品,也無法合理化《達》所帶給觀眾的拖沓和冗贅感。就這層意義上,恐怕《達文西的Notebook》所需要補上的,還不只是一個銀色長尾夾。
註解:
1、見節目單第4頁〈當我們都(不)是達文西,當我們都(不)一樣——《達文西的Notebook》發展側記〉。
2、同前註。
3、導演王嘉明於創作自述〈那堵名為達文西的高牆〉提到「因為一張長時間曝光的月球軌道∞圖和碰巧讀到染色體的小歷史,就迸出了23這個數字……就成了此次的挑戰、結構和創作規範/策略的出發點。」,見節目單第3頁。
《達文西的Notebook》
演出|王嘉明、拉縴人男聲合唱團、福爾摩沙馬戲團(FOCA)
時間|2022/08/27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