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老學習的當代偶戲《莫伊傳說》
8月
16
2012
莫伊傳說(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7次瀏覽
謝東寧

彼得‧布魯克在論及「傳統」(表演藝術)時說:「一旦歷史脈絡改變,崇高的型式就不一定是傳遞生動經驗的適當媒介」。而看完源自台灣傳統布袋戲,法國小宛然掌中劇團的《莫伊傳說》後,不禁要對這位李天祿的洋弟子(班任旅)致上最熱烈的掌聲,因為傳統布袋戲在此完全換了個新裝,卻還保留原有的精神特色,並且和其他領域,甚至是跨文化融合,碰撞出一個充滿當代感,並具有普遍性的原始傳說故事,同時完成了兼具「藝術性」與「文化性」兩項相當難得的演出工作。

在《莫伊傳說》演出中的一切元素,看似源自傳統,但都有令人驚奇的挪用,譬如在傳統掌中戲型式舞台的立面,轉化成了一大兩小、三張皮影戲螢幕;而中間布袋戲偶的區域和戲臺外空間,還可以出現真人演員,同時連戲臺的頂端也可以有戲。這些豐富的空間層次,讓故事得以流暢進行,並且因應劇情需要,任意拼貼使用了包括臺灣布袋戲、中國皮影戲、西洋話劇、街頭雜耍、民俗踩高蹺等不同表演型式,更加上了與臺灣當代音樂家合作的現場伴奏;而演出的故事更是遙遠紐西蘭的原住民故事,於是整場演出混雜了民俗傳統、跨文化、跨領域、但又具有當代風格之奇特氛圍。

但別以為演出進行是嚴謹有序,整個故事結構與演出的節奏,還是保有少許野台戲班的閒散風格,筆者就特別喜歡這種在前台故事熱烈進行的罅隙,所窺探想像的後台手忙腳亂之真實狀態。

故事的開始是主角莫伊的出生,母親以為是死胎被丟入海中,然後被人領養後莫伊死而復生,變成一個要替人類爭取更好生活的英雄,他帶領兄弟馴服了太陽、發明了魚鉤、釣到大魚成為紐西蘭的陸地、偷了火神的火…等等,這些小故事以幽默並且風格多樣的方式進行,許多光影段落並充滿詩意想像,但也不時夾雜著外國腔臺語、及美式饒舌音樂,讓現場充滿了因親切而發出的笑聲。但是故事的最後,莫伊從嬰兒出生的地方,爬進了死亡女神的肚子裡,英勇的他終究還是戰勝不了死亡,此刻,他又化身為開場時之嬰兒皮影形象,暗喻了(或許)莫伊將再度成為人類生生不息的誕生。

英國次文化社會研究學者Dick Hedbige曾提出一個關於文化的「合成」(bricolage)概念,他認為處於社會次級地位的人民,常挪用、合成主流文化之符號,成為一種階級「抵抗」(resistance)的實踐。但在《莫伊傳說》中,則是一個反向的操作,我們看到法國藝術家,放下自己(相對)的優勢文化,向古老民族模仿型式、學習故事,但用其不拘型式(之挪用、合成)、尊重文化的精神完成了此次的演出。這不但是一個表演藝術,具有當代跨文化的精彩示範,同時也提醒我們的傳統藝術工作者,究竟其與今日之社會脈絡如何連結?相信,這是唯一讓傳統藝術可以脫離博物館,活在當代劇場的最重要關鍵。

《莫伊傳說》

演出|法國小宛然劇團
時間|2012/08/12 14: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來看,較容易吸引觀眾注意的是融合各種戲劇元素產生的效果,中台台詞的融合,皮影、戲偶與真人的融合,台語歌曲與法語歌詞的融合,皮影與RAP音樂的融合,幽默與暴力的融合。皮影、戲偶的表演特色與劇情的敘事反而納入底蘊的角色。(吳若慈)
8月
16
2012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