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之隱匿,與無聲之現身的歷程——「動靜光影」影展:《十三聲》與《斷食藝人》的對話
4月
17
2023
十三聲(雲門基金會於2021年提供 / 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0次瀏覽

文 陳佳伶(專案評論人)

根據影展規劃的放映序列,希望觀眾先觀看影像版的舞作,再接續閱讀電影,讓後繼的作品作為前述創作的延伸,因此觀眾會先看到雲門舞集的《十三聲》而後再日本導演足立正生的《斷食藝人》,策展的目的在於並列兩部影像,從創作意圖、作品宗旨的參照中,討論藝術定義的賦予問題,《十三聲》在田野調查中採集了許多鄉野藝人的身段與聲音,經由表演者重新轉化運用於舞台之上,讓素人的形象,與流俗的儀式,擠身至藝術殿堂;而《斷食藝人》則在從眾簇擁中,被附加了表演性於個體行為之上,並讓原本看似無目的性的行動,受到藝術的肯認而提升其價值,兩部影像皆有讓主流與邊緣藝術的界線,產生位移滑動的效應,在這個以「藝術為何」起始的宏觀大哉問之下,我們是否還能從其他諸如觀眾、身體與媒材特性等節點中,再次拉近觀者與作品之間的關係?


「動靜光影——雲門的電影對話」影展宣傳圖(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在全無預期的情狀下,觀測到《十三聲》的舞蹈影像,我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沒有觀眾在場的作品,在每一個鏡頭中幾乎皆可度量出攝影機與舞者間的相應距離,是極為迫近、沒有擁有太多間隙的,假使有人誤入影片製作現場,我想他看到的會是攝影機運動與舞者姿態連袂動作的畫面,他們共享了舞台空間,機具連同其操作者追隨著表演者的動能,而實際上穩坐觀影場所的觀者,就像是在影像捕捉身體的當下,亦步亦趨地以一種平行於攝影機具,並與舞者目光相接的方式,錯身窺視著坦然於鏡頭前的一切,我們於是具身相容般地進入舞台,卻不參與台上的調度;身臨其境似地沉浸其中,卻不涉入作品的結構,這是一個在影像拍攝現場排除了觀眾的在場性 ,透過屬於製程面向、唯有後設才能揭露的機具不可見性,雙重的缺席首先抗拒了觀眾自身,隱匿得以覺察軌跡卻不見蹤影的攝影機,據此才能接續在舞作放映時分,啟動一條路徑,開拓寬綽的向量維度,容納觀影者置身事內於影像空間,客觀來說,在此虛位以待補實的裝置中,我們無法獨立面對舞作,必須經由影像的引領,但在媒材的特性下反而促使觀影者,透過視覺現象的直觀更能靠近作品。

作為本身即是劇情影像的《斷食藝人》,它的觀眾與攝影機位置又是如何分布?斷食者憑空出世於商店街街角,靜默無語地蹲坐於一隅,因不得妨礙生意被驅趕,又眾說紛紜地嘉許其毅力而得以駐留,事件成敗的條件在於電影裡的群眾,他們蜂擁而上,基於獵奇旁觀或移情為自身代言的公眾正義,假以個人手機社群、媒體報導攝影的渲染,像各式攝影機的化身逼視,塑造出斷食者的英雄形象,無端地被認為一心是要絕食抗議,然則他似乎只是寄居公共空間,為自我意志而堅定不食而已。導演的攝影機則是退處眾人之後,完整地記錄著一切,正像是隔著一層屏幕的觀影者,冷眼遠眺著影像,凝視這齣被迫展演的荒謬劇,我們不再像觀看《十三聲》時勇於突破螢幕、挪移自身至表演者身旁,影像的反諷手法拉開了觀影者的心理距離,或是電影裡的群眾代理了我們的親臨現場,又或者斷食者沒來由地噤聲,憑藉著遵從主體性的無聲身體,似乎有種目的與真理,但我們永遠無法觸及,一如卡夫卡《在法的門前》的寓言,於是幕內的觀眾逐漸失去興味,而幕外也無法吸引耳蝸裡已充盈唱咒與唸歌的觀影者。十三聲的有聲身體則透過擬仿的替身與代言,在恆動的身體中達成鳴響共振,而原初的儀式或勞作目的則已易主,形成愈加和顏悅色的觀賞狀態。

《十三聲》的最後一幕,不再是看著螢幕,藉由透視聚焦而成的遠方舞台投影,而是讓投影與布幕的景框重新合而為一,讓炫目的色塊直接躍然於眼前,彰顯了影像的質地。而在《流浪者之歌》與《大樹之歌》的組合中,我認為兩者的共通點著眼於痕跡,舞作裡的稻穀由頭頂無限落下、逐漸聚集,卻又因舞者身體的鼓動而散逸,稻穀聚散開闔的軌跡落定,就像是電影裡的主人公,總是要透過旅行與流浪間的前往和迴返,才讓他的生命歷練轉趨熟成,在《流浪者之歌》裡,觀影者不再參透介入舞台,唯恐破壞了痕跡遺留的線索,我們駐足在舞台的前緣、貼近屏幕的外圍,細數遺落的稻穀,讓領悟了然於心。

當舞作已經被影像化的同時,什麼是仍舊可見什麼又消失不見,若複製所造成的減損已不可逆,能藉由另一種媒介的特性,去補足或完善這份缺憾嗎?行經至此我們討論的對象還會是舞蹈本身嗎?以此篇短論初步回應我自身的提問。

《動靜光影——雲門的電影對話》

演出|林懷民《流浪者之歌》、薩雅吉雷《大樹之歌》;影展協同策展/鴻鴻
時間|2023/04/02 17:10、19:20
地點|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動靜光影——雲門的電影對話》

演出|鄭宗龍《十三聲》、足立正生《斷食藝人》;影展協同策展/鴻鴻
時間|2023/03/25 17:40、19:30
地點|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