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音樂劇!——韓國音樂劇《三劍客》
9月
05
2023
三劍客(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9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韓國與我們是如此靠近,卻又有許多面向讓我們無法想像,或許臺中國家歌劇院進口演出的暑期檔音樂劇《三劍客》,已經是一個完整且成熟的作品,臺灣人花重金買單,除了五光十色的感官體驗之外,與其討論幕起後的演出水準,或許也可以從演出中,帶給我們一點啟發。《三劍客》自2009年首演以來,光在韓國就重演了超過六百場,所累計的觀眾人次對於現階段的臺灣,可能還難以想像,但臺中歌劇院將全劇上百人馬搬師來台,製作所需要的高額的成本從方方面面皆能感受到,然而音樂劇這項藝術產業不但能夠在韓國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並且能夠外銷賺外匯,《三劍客》中,除了可以看到幾則現在臺灣音樂劇也同樣操作的「公式」之外,也可以預見一個成熟作品的條件。

就作品整體文本而言,相當行雲流水,音樂在其中也推波助瀾,就算是再好聽的旋律,也都見好就收,多數的歌曲也都脫離了「詠嘆調式」讓劇情停滯的缺點,藉由燈光、佈景、專業走位的幫忙,讓聽眾不斷被舞台上的新事物刺激。就選角上,男性佔了全體角色的大宗,就音色上也各有風貌,筆者雖無法確定是否為製作人刻意的決定,但就聽覺感受上,也讓觀眾能同時領略不同音色的刺激,而非維持固定單音的人聲美感標準,當重唱片段,彼此的聲音疊加在一起時,也形成了更豐富的聲響效果。此外,本劇也有數處演員的獨白,尾聲演員以情緒來控制全場觀眾的呼吸,讓觀眾透過屏氣凝神,享受寧靜時從舞台的流瀉出的情感,在華麗的襯托下,更顯得可貴。


三劍客(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臺灣近年的音樂劇,也時常邀請影視名人參與演出,也把這些明星的照片登上節目主視覺,讓宣傳可以更加有力,但進了劇場後才發現,多數還是客串性質比較高,真正讓影視明星從頭唱到尾的製作,還是鳳毛麟角。本次上演的《三劍客》不但讓現役男團明星演出,還擔綱主要角色。對於影視演員,劇場演出本來就要付出相對較高的機會成本,各何況是需要出國巡演的場次還得付出更多的時間,可見音樂劇在韓國對於明星而言,已是一門回報有所值的投資。本次製作歌隊與舞者,也絲毫沒有馬虎,每個舞臺動作都以一步到位來展現專業。除了與劇中與觀眾的互動增加了許多親密感,多次的從台下進場上台相信也讓不少後排粉絲扼腕,沒有狠心花錢買下高價的前排票。就舞臺美術以及技術而言,本製作也不難看出其中投入了巨額資本,華麗的舞台、透過燈光與多媒體達到的舞台效果,筆者相信其中也包含了每次復排再往上疊加的投資成果,多軌演唱與合音對於音控本就是艱難的挑戰,上半場音響的失誤,或許是告訴觀眾上演一齣大製作,舞台上看不見的難度。

在臺灣的售票系統,音樂劇仍被歸類為「戲劇」類演出,但每次演出完,也不乏在黑特版上看見網友對於臺灣音樂劇演員唱功的批評(當然對歌劇演員拙劣演技的批評也不在話下),音樂劇在韓國,同樣也是近二十年,才開始飆升式地成長,但從台上大大小小演員所呈現的,卻能透過演員的功底來彌平音樂與戲劇到底孰為重的難題。說到底,拿臺灣與韓國的環境來類比,或許不是那麼恰當,畢竟韓國經濟由幾家大財團一手撐起,對於經濟鏈末端的文化資助,同樣也能精準且彈藥充足。靠中小企業發跡的臺灣,現階段的製作的確看出還處於「小本經營」的現象,但從業人員能否齊心養大一個市場?制定與執行文化政策的機關能否串連百家資源,投資出好的作品?參與其中的專業人員是否願意把音樂劇當成是一門獨立的學門來訓練新舊血,都是臺灣音樂劇正在面臨的挑戰。雖然臺灣近日已有幾部作品闖出好名聲,看似有一飛沖天的可能,但對於整個產業而言,我們仍須上緊發條,迎接未來的挑戰。

2023夏日放/FUN時光─韓國音樂劇《三劍客》

演出|GLOBALCONTENTS(韓)
時間|2023/08/18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