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音樂劇!——韓國音樂劇《三劍客》
9月
05
2023
三劍客(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97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韓國與我們是如此靠近,卻又有許多面向讓我們無法想像,或許臺中國家歌劇院進口演出的暑期檔音樂劇《三劍客》,已經是一個完整且成熟的作品,臺灣人花重金買單,除了五光十色的感官體驗之外,與其討論幕起後的演出水準,或許也可以從演出中,帶給我們一點啟發。《三劍客》自2009年首演以來,光在韓國就重演了超過六百場,所累計的觀眾人次對於現階段的臺灣,可能還難以想像,但臺中歌劇院將全劇上百人馬搬師來台,製作所需要的高額的成本從方方面面皆能感受到,然而音樂劇這項藝術產業不但能夠在韓國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並且能夠外銷賺外匯,《三劍客》中,除了可以看到幾則現在臺灣音樂劇也同樣操作的「公式」之外,也可以預見一個成熟作品的條件。

就作品整體文本而言,相當行雲流水,音樂在其中也推波助瀾,就算是再好聽的旋律,也都見好就收,多數的歌曲也都脫離了「詠嘆調式」讓劇情停滯的缺點,藉由燈光、佈景、專業走位的幫忙,讓聽眾不斷被舞台上的新事物刺激。就選角上,男性佔了全體角色的大宗,就音色上也各有風貌,筆者雖無法確定是否為製作人刻意的決定,但就聽覺感受上,也讓觀眾能同時領略不同音色的刺激,而非維持固定單音的人聲美感標準,當重唱片段,彼此的聲音疊加在一起時,也形成了更豐富的聲響效果。此外,本劇也有數處演員的獨白,尾聲演員以情緒來控制全場觀眾的呼吸,讓觀眾透過屏氣凝神,享受寧靜時從舞台的流瀉出的情感,在華麗的襯托下,更顯得可貴。


三劍客(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臺灣近年的音樂劇,也時常邀請影視名人參與演出,也把這些明星的照片登上節目主視覺,讓宣傳可以更加有力,但進了劇場後才發現,多數還是客串性質比較高,真正讓影視明星從頭唱到尾的製作,還是鳳毛麟角。本次上演的《三劍客》不但讓現役男團明星演出,還擔綱主要角色。對於影視演員,劇場演出本來就要付出相對較高的機會成本,各何況是需要出國巡演的場次還得付出更多的時間,可見音樂劇在韓國對於明星而言,已是一門回報有所值的投資。本次製作歌隊與舞者,也絲毫沒有馬虎,每個舞臺動作都以一步到位來展現專業。除了與劇中與觀眾的互動增加了許多親密感,多次的從台下進場上台相信也讓不少後排粉絲扼腕,沒有狠心花錢買下高價的前排票。就舞臺美術以及技術而言,本製作也不難看出其中投入了巨額資本,華麗的舞台、透過燈光與多媒體達到的舞台效果,筆者相信其中也包含了每次復排再往上疊加的投資成果,多軌演唱與合音對於音控本就是艱難的挑戰,上半場音響的失誤,或許是告訴觀眾上演一齣大製作,舞台上看不見的難度。

在臺灣的售票系統,音樂劇仍被歸類為「戲劇」類演出,但每次演出完,也不乏在黑特版上看見網友對於臺灣音樂劇演員唱功的批評(當然對歌劇演員拙劣演技的批評也不在話下),音樂劇在韓國,同樣也是近二十年,才開始飆升式地成長,但從台上大大小小演員所呈現的,卻能透過演員的功底來彌平音樂與戲劇到底孰為重的難題。說到底,拿臺灣與韓國的環境來類比,或許不是那麼恰當,畢竟韓國經濟由幾家大財團一手撐起,對於經濟鏈末端的文化資助,同樣也能精準且彈藥充足。靠中小企業發跡的臺灣,現階段的製作的確看出還處於「小本經營」的現象,但從業人員能否齊心養大一個市場?制定與執行文化政策的機關能否串連百家資源,投資出好的作品?參與其中的專業人員是否願意把音樂劇當成是一門獨立的學門來訓練新舊血,都是臺灣音樂劇正在面臨的挑戰。雖然臺灣近日已有幾部作品闖出好名聲,看似有一飛沖天的可能,但對於整個產業而言,我們仍須上緊發條,迎接未來的挑戰。

2023夏日放/FUN時光─韓國音樂劇《三劍客》

演出|GLOBALCONTENTS(韓)
時間|2023/08/18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