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禁錮的身體《石.洞》
5月
05
2023
石.洞(身體氣象館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0次瀏覽

文 陳佳伶(專案評論人)

2023台北交際場《石.洞》是身體氣象館歷年來發展的行為藝術表演在今年的計畫,三場分屬不同的主題,我觀看的場次以「聲音」為主軸,三位藝術家透過演出將「身體」捲入現場事件。觀眾身為聽覺接受體,恆常聆聽聲音的狀態,是在腦海中聽聲辨位或是感受音樂的氛圍,若在演出中留意收音機具的所在,可提供另一種事件觀察的線索,例如從被輾壓物件的隙縫中所收集到的聲音,和我們在寬廣空間聽見的碰撞聲是否一樣?不透過口腔共鳴器直接轉錄聲波振動的嗚呼聲,與口傳之聲可否相同?當我們在擔當發聲的舞台上,卻將話語權讓渡予他人,這代表了什麼意義?


奇觀化身體/身體異地置換

在劇場、美術館、事件現場或錄像作品中,觀看行為表演究竟有什麼不同?空間、觀眾與現場性的調度,各自在不同的成分下運作,雖然比例相異,但都是透過身體的擾動改變平滑的空間紋理。用更為日常的經驗比擬,可能會是去參觀動物園的體會,唯有透過這些被限縮生活圈、被景觀化的動物,我們才能臆想個人與自然環境的連結,或是透過影像的微觀窺看,設想這些物種在原生地的樣態。行為藝術家演出時,將自身設限在舞台上,就像是從事件現場被流放於劇場的自囚者,透過對自我的撻伐、個體的被凝視,勾勒出對社會議題的情境觀點,並生產出身體奇觀化的想像,如果說劇場是一個完善與美觀的藝術殿堂,我想行為創作者們,正是想讓載滿奇裝異服、肢體畸形者的瘋人船,重新返航停泊的人。


預期中的意外/偶發的意外

揀選了演出的三個片段,作為我的觀察與反思。開場演出是一個「鋼鐵公主」的段落(請容我如此稱呼),纖細的視覺男性身軀包覆在短版澎裙之中,縱使他外加了堅硬的金屬形成自我保護,實在難以支持那個脆弱、外露的腳踝,足蹬雖不及三吋的高跟鞋,在墊高不平的鋼板上踩踏、製造聲響,伴隨著每一次的掉落再重新登上,愈發讓人擔心阿基里斯的弱點即將爆發,面對這種可預視的偶發意外,藝術家用一種本能的反應來顯示,就跟你我一樣,再度多用一點平衡感努力站穩腳步,在即將扭拐和勉力扶正間完成這個過程。參照去年《選美小姐》的演出,男舞者同為踩踏著高跟鞋起舞,他使用膠帶固定,讓鞋子與身體更為適應與契合,想必是經過無數次的練習,讓跌倒這個預期中的意外,都能具備表演性,並顯示完美的身段與保護自己,機遇與排演的選擇,形成兩種不同的創作意象與表演風格。


石.洞(身體氣象館提供/攝影許斌)


有譜與無譜之別

第二段的演出精華,我姑且稱之為「眾聲喧嘩」片段,藉著眾人之口輪流唸唱出中文狀聲詞的語境,開展由身體發聲的協奏曲,這個段落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林其蔚《磁帶音樂》系列,我獲知此作品是從《為謬札克而作》版本而認識,它是由倫敦人聲樂團的演出所拍成的紀錄影像。在形式上,「眾聲喧嘩」將英文子母音組合成的語音,轉換成在地由「口」為部首的發語詞,使文字在被誦讀時,多了一層符號運用的身體情境想像,藝術家同時也是加入演出現場的先行者,他以身示範該如何發聲,邀請大家獻聲共演,登台的眾人雖然並非素人觀眾,但應也是在接收指令後,在台上以近乎排練的狀態,來協助發展這個段落,在這段連續性的排演過程中,眾人尚未構成和諧的共振之時,演出於是乎完成了,結束在一個人人都曾參與過發聲的狀態。而聲音藝術家的版本,則以模組化來進行,透過一定數量的測試與排練,找出一個演出時所能呈現的最佳效果,藝術家作為創建機制的旁觀者,他的目的是調控出一個群我制度,確認每個人都能納入群體,但同時保有一部分自我,達成符合劇場性、表演形式的準則;行為藝術家在意的反而是身體的能動性,保留原生與未規訓的個體。


石.洞(身體氣象館提供/攝影許斌)


離心的劇場/向心的在場

末段在一個獨樂不如眾樂的光景中進行,藝術家先宣稱他今日不做行為藝術了,我想他是為了扭轉大家對行為藝術的刻板印象,開場有個表演性講座的錯覺,簡略的自我表述搭配裝飾著自己,詳細地介紹神秘人物,待人物出場演出後有著急轉直「上」的表現,被點名的、被吆喝的大家紛紛走上台前,另一齣共演正發生,我看見這群被認為較有舞台經驗的人,也是有著在猶疑中漸次轉向開放自己的過程,在這個歡快的動態時刻,可以提供什麼給身體不動如山的人思考?演出目的絕非要促成互動模式或沉浸體驗,而是要徵求大家對性別自主的認同、對身體運用的支持、對當下參與的共識、對族群事務的附議、對觀眾交流形式的接納等,各式需要反饋的議題,唯有眾人之力才能凝聚,在此場域中集結了主動參與,及被動在場的群眾力量,捨我其誰或只是見證,都是一種置身事內的表現,我們是共在創作事件中,不是為了完成某人的作品而來,經此趟行為藝術的遭遇後,在慶幸不是我上台之餘,或許能給予自己應該是我的理由。

《石.洞》

演出|身體氣象館
時間|2023/04/15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同時,也得留意模式化,地方意識作品似乎有採取同一套路演出的情況,雖能遙呼鄉土情懷、既討喜又熱鬧,卻不免好奇:還能有什麼樣的演出方式呢?
5月
24
2023
在本屆的三個作品中,看到內斂、看到驚喜、也看到更多值得修正的空間,那些嘗試為新人們打開的視野,也打開了當代觀眾的期待。
5月
24
2023
當舞作已經被影像化的同時,什麼是仍舊可見什麼又消失不見⋯⋯行經至此我們討論的對象還會是舞蹈本身嗎?
4月
17
2023
就觀看方式而言,令筆者感到有趣的便是,表演者必須因應固有場域的限制,規劃表演動線及思量每一場的走位及轉場⋯⋯
4月
17
2023
《巴黎舞會》不再如以往的虛擬實境節目般,穿戴裝備的體驗者總是較為孤立自我且自外於他人的情況,是一個將現場表演與最先進科技結合的節目。
3月
28
2023
林智偉表示:「戲曲學院是臺灣唯一傳授專業馬戲的學校,也是FOCA多數團員們的母校,我也希望能讓學生們在第一線感受到國際性藝術節的實體運作與流程。」FOCA的行動在那些長久看到了問題卻沒有人提出改變的事件上,確切的開創亮眼成績。
3月
27
2023
如果我們把每一個定點舞台都想成一個小圓球,它們通通被擺在一塊大草原上,小圓球到小圓球之間肯定是有間隙的,不過在 FOCASA園區裡,聲響雖然隱形,卻很完美地扮演了小圓球的延伸體,像是從圓球的核心吹出泡泡,而每個泡泡的泡泡壁,恰如其份地輕碰在一起:不至於漲破,亦沒有分離。
3月
27
2023
以水交社文化園區旁大草地作為FOCASA的場地,一方面有助於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專心經營所屬的規劃空間,發展為長期的推廣活動。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捨棄城市街頭的公共空間,另行單獨劃立的馬戲園區,固然方便規範入場觀眾付費參與,卻也很明確的將這個空間定位為節慶娛樂的空間,難以擾動既有城市空間屬性,也讓在此演出的馬戲表演失卻了街頭馬戲翻轉城市空間屬性更大的潛能。(就這一點而言,其與也含括許多馬戲與雜技表演的臺南街頭藝術節恰成對比)
3月
27
2023
於我來說,生存一面是生活,另一面便是自我實現,兩面之間許是中空、斷裂;許是質疑、迷茫填塞其中——或許,正是這樣的焦慮促使我喜愛悲劇勝於喜劇。 但現在,喜劇追趕而至,其與悲劇已然在我心中各佔著一畝田地。《Dream擊吧!憨人》正是這樣一矢中的的作品⋯⋯
3月
2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