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行為藝術家演出時,將自身設限在舞台上,就像是從事件現場被流放於劇場的自囚者,透過對自我的撻伐、個體的被凝視,勾勒出對社會議題的情境觀點,並生產出身體奇觀化的想像,如果說劇場是一個完善與美觀的藝術殿堂,我想行為創作者們,正是想讓載滿奇裝異服、肢體畸形者的瘋人船,重新返航停泊的人。
5月
05
2023
2001年,位於高雄橋頭糖廠外圍的鐵道倉庫,在文化政策之下成為高雄的橋頭糖廠藝術村,⋯⋯倉庫空間一度因為高雄捷運開發的拆除命運,歷經一番文資保存運動,成了閒置的倖存者,輾轉直至今日重啟再利用。⋯⋯吸引我到來的因素是「歷史」與藝術的交會:如何透過劇場去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吳念澄)
10月
20
2021
我並未帶著準備評論的心情進入雲端,卻在演後數日仍不斷醞釀那段三十分鐘的觀演經驗。近期線上活動不勝枚舉,何以這場持續發酵?也許,⋯⋯恰好作品開展的幾項特質,與展演轉為線上的趨勢能夠形成對話空間。(楊智翔)
7月
15
2021
在《tamita kita走吧我們——海洋劇場》中,雖有其潛在的景觀化危機,但三位行為藝術家阿道.巴辣夫.冉而山(Adaw Palaf Langasan)、蔻兒亭.阿道.冉而山(Kating Adaw Langasan)和瓦旦.塢瑪(Watan Uma),亦提示了藝術於自然環境中,所能突圍的第三條路線。(盧宏文)
10月
13
2020
《成忘老太太在家嗎?》是「成忘老太太」計畫一連串事件、採訪,與網站、場館展示(演)的一個切面與代結語,展演成果延伸自計畫過程的累積、沉澱、反思。此計畫來自湯皇珍面對年邁母親逐漸喪失記憶歷程的深刻體驗與反思,最終,同理、接受。(徐瑋瑩)
3月
30
2020
這當中的視線交流,莫非就是最後的揭露,因其穿透的本質,指向可能的到達,抑或是說,目光的愛撫,原是身體親密接觸的最高庇護,藉由觸覺的懸置,綻放慾望的強度。(謝淳清)
8月
30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