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化的時間《時間的漩渦》
5月
19
2017
時間的漩渦(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7次瀏覽
陳祈知(風靈雩舞踏團藝術總監)

舞台上,座落著一架巨大的三角鋼琴,以及五張椅子。舞台地板上,以粉筆畫出五個圓弧以及中間一個不斷向外蔓延的圓圈。片刻沈寂之後,由「強音當代古典樂團」(Ictus)六位樂師上台,演奏:鋼琴、長笛、單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演奏的曲目是法國頻譜樂派(spectralism)作曲家傑哈‧葛利榭(Gérard Grisey)於1996年譜寫的經典鉅作《時間的漩渦》第一樂章。

待樂師下台,七位羅莎舞團的舞者上台,在毫無任何樂音的狀態下,舞者所詮釋的,是方才六位樂師演奏的那一段樂曲,舞者將樂句舞蹈化、視覺化,以幾何形的肢體動作,畫圓、轉圈、迴旋、錯位、奔跑,慢慢堆疊出舞作的各種層次,結構無比精準。

接著,六位樂師加上指揮,一起與七位舞者在舞台上產生共鳴。就連三角鋼琴都緩緩地在人力的推動下,於舞台上游移、旋轉,直至定點。傑哈‧葛利榭與羅莎舞團的編舞家安娜‧特瑞莎‧姬爾美可(Anna Teresa De Keersameker)在《時間的漩渦》(Vortex Temporum)中,所要探問的是:「什麼是時間?」葛利榭認為,時間可分為正常的時間,亦即「心跳的時間」;膨脹的時間,亦即「鯨魚的時間」;以及濃縮的時間,亦即「鳥類與昆蟲的時間」。藉由音樂的各種樂句交織,傑哈‧葛利榭表現上述三種時間的相異質感,創造出《時間的漩渦》這支其重要的代表作。

姬爾美可嗜讀中國的《易經》,她具備極為縝密的數學邏輯運算能力。十七世紀德意志哲學家暨數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是極早接觸中國文化的歐洲人。他研究《易經》,因此他認為:「二進位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邏輯語言。」《易經》的義理即為二進位制: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至八八六十四卦,依此無限倍增。觀賞姬爾美可的舞作,不難讀出她所運用的肢體動作與音樂裡存在著極為嚴謹的數學系統。藉由不斷地重複,整體的結構感讓舞者產生律動,彷彿音樂邀請舞蹈,使舞蹈產生可能性。音樂的結構即為支撐姬爾美可編舞的靈感來源,在音樂裡找尋方法,找尋形式。姬爾美可表示:「我並不想被音樂吞噬,不想被音樂推著走,因此我決定要一步一步地去尋找動作,找到我喜歡的動作。將極簡音樂極大化。從我自己的身體出發,找到簡約的動作。」

法國哲學家暨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柏格森(Henri-Louis Bergson, 1859~1941)將時間區分為兩種──(一)空間化的時間:科學使用的由鐘錶度量的時間,各部分處於均勻、互相分離的狀態。(二)綿延:通過直覺體驗到的時間,就如同河水一樣川流不息,各階段互相滲透、交融,匯流成一個永遠處於變化中的運動過程。姬爾美可藉由舞者的身體和葛利榭創作的音樂,將時間視覺化,讓「空間化的時間」與「綿延」在舞台上交互進行,創造出獨到的數學運算身體語彙,不可不謂其為當代編舞大師。

《時間的漩渦》

演出|羅莎舞團
時間|2017/05/1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樂手聚集於上舞台,舞者在偌大的下舞台加速能量的聚集與交融,因為集體能量縝密地交織, 讓個體得以借由整體的能量向內探索, 營造出比情緒更深層的交流。(儲昭勻)
5月
26
2017
線性前進的音樂旋律,因為三種提琴製造的不和諧的對話感,或螺旋狀音樂主體所產生的漩渦氛圍,反倒體現了當下性。舞蹈此刻試圖透過累積與變形,對應音樂線條,卻在閱讀上轉移為一種線性「理解」,而非當下「感受」。(樊香君)
5月
18
2017
 
「魔術方塊」就如同不斷幻變的世界唯一的基準,當舞作中所有的舞者一同逆時針繞行,卻是那始終不變的面向牽連著舞者的運行,好似行星的運動無論多複雜莫測必有其道理,而這道理不過就是相互纏繞的空間與時間。(陳代樾)
5月
17
2017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