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化的時間《時間的漩渦》
5月
19
2017
時間的漩渦(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1次瀏覽
陳祈知(風靈雩舞踏團藝術總監)

舞台上,座落著一架巨大的三角鋼琴,以及五張椅子。舞台地板上,以粉筆畫出五個圓弧以及中間一個不斷向外蔓延的圓圈。片刻沈寂之後,由「強音當代古典樂團」(Ictus)六位樂師上台,演奏:鋼琴、長笛、單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演奏的曲目是法國頻譜樂派(spectralism)作曲家傑哈‧葛利榭(Gérard Grisey)於1996年譜寫的經典鉅作《時間的漩渦》第一樂章。

待樂師下台,七位羅莎舞團的舞者上台,在毫無任何樂音的狀態下,舞者所詮釋的,是方才六位樂師演奏的那一段樂曲,舞者將樂句舞蹈化、視覺化,以幾何形的肢體動作,畫圓、轉圈、迴旋、錯位、奔跑,慢慢堆疊出舞作的各種層次,結構無比精準。

接著,六位樂師加上指揮,一起與七位舞者在舞台上產生共鳴。就連三角鋼琴都緩緩地在人力的推動下,於舞台上游移、旋轉,直至定點。傑哈‧葛利榭與羅莎舞團的編舞家安娜‧特瑞莎‧姬爾美可(Anna Teresa De Keersameker)在《時間的漩渦》(Vortex Temporum)中,所要探問的是:「什麼是時間?」葛利榭認為,時間可分為正常的時間,亦即「心跳的時間」;膨脹的時間,亦即「鯨魚的時間」;以及濃縮的時間,亦即「鳥類與昆蟲的時間」。藉由音樂的各種樂句交織,傑哈‧葛利榭表現上述三種時間的相異質感,創造出《時間的漩渦》這支其重要的代表作。

姬爾美可嗜讀中國的《易經》,她具備極為縝密的數學邏輯運算能力。十七世紀德意志哲學家暨數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是極早接觸中國文化的歐洲人。他研究《易經》,因此他認為:「二進位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邏輯語言。」《易經》的義理即為二進位制: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至八八六十四卦,依此無限倍增。觀賞姬爾美可的舞作,不難讀出她所運用的肢體動作與音樂裡存在著極為嚴謹的數學系統。藉由不斷地重複,整體的結構感讓舞者產生律動,彷彿音樂邀請舞蹈,使舞蹈產生可能性。音樂的結構即為支撐姬爾美可編舞的靈感來源,在音樂裡找尋方法,找尋形式。姬爾美可表示:「我並不想被音樂吞噬,不想被音樂推著走,因此我決定要一步一步地去尋找動作,找到我喜歡的動作。將極簡音樂極大化。從我自己的身體出發,找到簡約的動作。」

法國哲學家暨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柏格森(Henri-Louis Bergson, 1859~1941)將時間區分為兩種──(一)空間化的時間:科學使用的由鐘錶度量的時間,各部分處於均勻、互相分離的狀態。(二)綿延:通過直覺體驗到的時間,就如同河水一樣川流不息,各階段互相滲透、交融,匯流成一個永遠處於變化中的運動過程。姬爾美可藉由舞者的身體和葛利榭創作的音樂,將時間視覺化,讓「空間化的時間」與「綿延」在舞台上交互進行,創造出獨到的數學運算身體語彙,不可不謂其為當代編舞大師。

《時間的漩渦》

演出|羅莎舞團
時間|2017/05/1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樂手聚集於上舞台,舞者在偌大的下舞台加速能量的聚集與交融,因為集體能量縝密地交織, 讓個體得以借由整體的能量向內探索, 營造出比情緒更深層的交流。(儲昭勻)
5月
26
2017
線性前進的音樂旋律,因為三種提琴製造的不和諧的對話感,或螺旋狀音樂主體所產生的漩渦氛圍,反倒體現了當下性。舞蹈此刻試圖透過累積與變形,對應音樂線條,卻在閱讀上轉移為一種線性「理解」,而非當下「感受」。(樊香君)
5月
18
2017
 
「魔術方塊」就如同不斷幻變的世界唯一的基準,當舞作中所有的舞者一同逆時針繞行,卻是那始終不變的面向牽連著舞者的運行,好似行星的運動無論多複雜莫測必有其道理,而這道理不過就是相互纏繞的空間與時間。(陳代樾)
5月
17
2017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