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時間《時間的漩渦》及工作坊
5月
17
2017
時間的漩渦(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2次瀏覽

演出: 羅莎舞團

地點: 國家戲劇院

時間: 2017/05/11 19:30

工作坊: 2017/05/10 14:00

文 陳代樾 (專案評論人)

1.聲響的視覺化

也許姬爾美可 (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作為一個編舞家之前,是一個音樂學研究者,更是一個對現代音樂最死忠的樂迷。她甘願讓音樂家成為她編舞的限制與挑戰,而她的任務不只是要在舞台上透過身體將音樂視覺化,更是要觀眾真正聽懂現代音樂。

譬如與她長期合作的極簡音樂家史帝夫•萊許(Steve Reich)在相位音樂(phase music)實驗的一種聲音效果:一開始兩個音樂家同步演奏同樣的樂句不斷重複,過一陣子其中一個音樂家就「超車」一個音,使自己的第二個音與原樂句第一個音對齊,神奇的是,在混亂錯落的音符中卻有一些音符的組合因為共振頻率的關係而被提點出來,構成「副旋律 (sub-melody)」的效果。《鋼琴相位(Piano Phase)》中姬爾美可透過兩個舞者手臂的擺盪與腳步的位移作為基礎動作語彙,然而除了重覆與變奏之外還要製造「副旋律」卻是如何可能?姬爾美可用兩盞聚光燈從左右斜角照亮舞者,讓兩個半影跟隨舞者,而兩個舞者若保持一定的相對距離,中間的兩個半影就會剛好疊合成本影,神奇的是,當兩人不斷旋轉,光影與人影斑雜錯落,中間的本影卻而因為兩人不斷微調的間距而產生出某種動態,製造出除了人物與光影之外如同「副旋律」的視覺效果。

傑哈•葛利謝(Gerard Grisey)的《時間的漩渦》作為頻譜音樂(spectrum music),關注聲音作為波動的物理本質更甚於旋律組成,因此聲音的組成能夠跨越器樂,能穿越空間。譬如在鋼琴未結束的震動加入管樂或弦樂,將不同質地的聲音組合起來,那音響效果卻有種在音樂家之間傳遞的方向性與速度感。姬爾美可又該如何轉化頻譜音樂特殊的音響效果?

羅莎舞團的《時間的漩渦》由七個音樂家開場,先讓觀眾聽到音樂,卻不只是聽到,音樂家身體的律動、震動、突然加速的揮舞、視線交錯,皆蘊含了豐富的身體性。接著音樂家離場,而舞者進場與器樂一一對應,舞者無聲地透過動作體現音樂,並且是照著樂譜審慎不放過每個音符那樣的對應。然而這個層次的對應身體卻明顯不及音樂,因為身體全身性的動作鮮少能比訓練有素的手指更靈巧快速,若沒有位移,身體具有的空間性也並非如音樂的質地這樣豐富,而覺得有點可惜。所幸這個階段只是拆解,單純並沉著地在樂譜給予的框架中工作,當最後全體流動起來,在簡單的基礎動作複雜化、將走位與空間釋放,透過舞者開放的覺知與默契,便在舞台上輪轉起漩渦狀的時間。

2. 魔術方塊

工作坊中,羅莎舞團資深舞者辛西亞•雷歐梅(Cynthia Loemij)透過精準的課程結構讓學員體驗《時間的漩渦》的編舞方法。她首先將解「魔術方塊 (magic square)」是舞者所處的立方體,每個方位對應一個數字,而按照一定的空間序列(譬如前下、左、左上斜後、右)編排了一套「基礎動作(basic phrase)」,學員們圍成圓圈,記憶動作之餘更重要的是練習聆聽彼此的呼吸。接著將基礎動作發展為「男高音(tenor)」的變奏,這個變奏中保留了動作的面向,卻可以加大動作、賦予節奏、改變身體的高度。就算每個舞者發展的動作皆不相同,動作面向的一致性卻在視覺上建立起關聯,有時候越單純的動作反而越能看到整體的效果。基礎動作的第三個變奏則稱作「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這個變奏中依然要顧及「魔術方塊」的面相序列,卻進一步解放動作與位移。位移的邏輯則是從腳板各個部位與地板的接觸開始(譬如腳趾、腳跟、內側緣),而接觸的方式又可分成抬離、拖行、與滾動等等,兩隻腳可選擇不對稱的詮釋複雜變換,最後再加入跳躍與最關鍵的「停頓」。整個動作發展的過程可以看作是將元素拆解成最小的單位慢慢堆疊,由簡入繁,再將限制一層一層慢慢解放,好似只有如此那理性分析才能昇華出詩意。

工作坊的高潮則是將學員發展的「基礎動作」、「男高音」與「假聲男高音」編排起來,首先從三人並列同時開始動作,將各種不同的排練組合關係稍作編排,則更能凸顯動作在空間上無窮的對應關係。呼應《時間的漩渦》舞作最後的段落,「假聲男高音」開始將原先直線的流動改為逆時鐘旋轉的曲線,但其「魔術方塊」的座標始終面向圓心,像是公轉等於自轉的行星運動,而舞者的面相則是相對於自身座標而成立。因此「魔術方塊」就如同不斷幻變的世界唯一的基準,當舞作中所有的舞者一同逆時針繞行,卻是那始終不變的面向牽連著舞者的運行,好似行星的運動無論多複雜莫測必有其道理,而這道理不過就是相互纏繞的空間與時間。

《時間的漩渦》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樂手聚集於上舞台,舞者在偌大的下舞台加速能量的聚集與交融,因為集體能量縝密地交織, 讓個體得以借由整體的能量向內探索, 營造出比情緒更深層的交流。(儲昭勻)
5月
26
2017
藉由不斷地重複,整體的結構感讓舞者產生律動,彷彿音樂邀請舞蹈,使舞蹈產生可能性。音樂的結構即為支撐姬爾美可編舞的靈感來源,在音樂裡找尋方法,找尋形式。(陳祈知)
5月
19
2017
線性前進的音樂旋律,因為三種提琴製造的不和諧的對話感,或螺旋狀音樂主體所產生的漩渦氛圍,反倒體現了當下性。舞蹈此刻試圖透過累積與變形,對應音樂線條,卻在閱讀上轉移為一種線性「理解」,而非當下「感受」。(樊香君)
5月
18
2017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