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自然共存的生命密碼《雲豹森林》
7月
20
2015
雲豹森林(如果兒童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9次瀏覽
林珮如(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這是一齣擁有濃厚的原住民傳奇色彩的故事。劇中藉由原住民的智慧傳承,透露出人類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共生共存的關鍵,係為對大自然的「尊敬」與「謙卑」,而這也是《雲豹森林》的主題,並期待能深植成兒童心中的重要種子。此戲雖為2003年的作品,但十多年後的今天,大自然的反撲依然層出不窮。也說明如何與大自然相處,那是人類亙古皆須學習的課題。

該劇歌曲的安排多元而豐富,不同旋律性的配置均處理順利協助推展劇情,輕快、抒情、搖滾、民族性歌曲的交互穿插,形同類音樂劇的型態。「我們圍成一個圈」是採取原住民風格音樂配上輕快的現代旋律,使得觀眾能夠一下子跟著角色穿越時空進入原住民的慶典氣氛中;「我不是故意的」,則將抒情與RAP兩種完全不同風格的音樂,巧妙地融合,藉由恰似兩個角色的對話,凸顯主角「很準」內心的善惡衝突。這些歌曲的鋪陳,使原來高潮起伏的劇情,增添感動的氛圍,讓兒童更容易理解角色的內心世界,進而能入劇去同理、接受劇情的邏輯性,歌曲畫龍點睛的效果不喻而生。

而角色設定的部分,巧妙的安排了「奇里乖」變成穿山甲以後,能產生拯救其他動物的神奇魔力,如當「閃電」發生危險時,奇里乖的求救聲,引來了大熊的幫忙,解決危難。並且,當「奇里乖」變成穿山甲後,沒有人類認得出來他竟是「奇里乖」,所以他也因此能順利的發現壞人的陰謀。但如果變成穿山甲的一切,只是為了發展這兩個橋段劇情,不禁讓人覺得,「奇里乖」是不是變成任何一種小型動物都可以,並不具備非得變成穿山甲不可的理由。如果可以在角色設定安排再精緻化處理,針對穿山甲的動物特色發揮:像是穿山甲的利爪或是硬盔甲之類的(如變身時巫師等人再三強調穿山甲的特性),賦予這些功能對劇情的走向有必須性的安排;或是在劇終時提到穿山甲後來在原住民的傳統上,具有任何代表性的象徵意義,都可以建立非穿山甲不可的重要性。至於劇終呈現的惡有惡報的情節,可讓兒童對於公平與正義的期待心情,得以紓解。「很準」最後變成含羞草,兒童皆能理解他愧對村民的暗喻;但是對於「阿基古」變成蒼蠅這件事,現場兒童雖然十分開心他的下場,飾演阿基古的演員有反覆摩擦雙手,與蒼蠅的形象也不謀而合,但是不禁令人反省,怎麼不安排一個與森林扯上一點關係的角色,例如一開始劇中巧妙佈局的「白蟻族」一詞,反倒是變成個與森林傳說似乎毫無關係的蒼蠅,腳色變化令人匪夷所思。

結局的部分,爺爺緩緩道來:「要知道,即使是一個偉大的獵人,也不見得會是做竹蜻蜓的高手。」此處所謂之「獵人」就好比是隱喻我們所有的人類:人類即使自喻為「萬物之靈」,但是否真正擁有駕馭這整個星球的智慧與能力?像是劇中的「很準」的忌妒、「阿基古」的貪婪等,始終是人類無法消弭的七原罪。人類除了對自己同類的自相殘殺,更對其他生物與大自然肆虐剝奪,唯有受到傷害時,才會自我檢討自己曾經恣意妄為的對待大自然。我們該如何學會對萬物「尊敬」與「謙卑」,應是此劇最希望帶給大家的一個終極密碼。

《雲豹森林》

演出|如果兒童劇團
時間|2015/06/27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戲運用不少原住民的元素,但將原住民的本質退回到一般童話故事中會出現的部落,就不會讓人有濫用原住民元素的感受。透過簡單、反覆唱頌的歌曲,幫助觀眾也可以琅琅上口。(劉憲翰)
7月
03
2015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