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潑的部落故事《雲豹森林》
7月
03
2015
雲豹森林(如果兒童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3次瀏覽
劉憲翰(台大商學研究所學生)

兒童劇的劇情特色往往是平舖直述,並帶有寓教於樂的效果,搭配絢麗的燈光音效與精美的舞台、服裝設計,帶給小朋友們一場美好故事想像之旅。《雲豹森林》為如果兒童第六齣戲,首演於2003年,十多年之後依舊保有它的魅力在,透過現居在都市的一對原住民爺孫,老一輩不斷對年輕一輩訴說他年輕在部落的種種回憶作為開始,利用故事最多的奇幻手法,讓故事中的年輕主角奇里乖,「穿越」回到故事的現場親身參與部落的一切,藉由奇里乖與年輕時候的爺爺閃電互動,讓奇里乖真正了解爺爺的想法和他們部落的精神。

兒童故事中勢必會有反派人物來營造戲劇衝突,通常是利慾薰心而變質的好人或是打從一開始就是愛搞破壞的壞人,透過正反兩方的對抗,讓正義得到勝利。《雲豹森林》碰觸的議題包括與自然的共存關係、認錯及勇敢的道德教育以及自身的身分認同。這齣戲運用不少原住民的元素,但如果兒童劇團將原住民的本質退回到一般童話故事中會出現的部落,就不會讓人有濫用原住民元素的感受。除了故事本身之外,兒童劇的表演特色就是合歌舞演故事,似是歌舞音樂劇的樣貌。透過簡單、反覆唱頌的歌曲,幫助觀眾也可以琅琅上口,沉浸在故事和人物的心境之中,但現今大部分的兒童劇團保留了舞蹈,而音樂卻是透過事先預錄的方式,以演員對嘴的方式呈現,或許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品質的一致性,同時也舒緩演員唱跳得辛苦,可是卻也讓一些觀眾喪失了擬真性。

唯幾點小地方讓人有點詫異,其一是這齣戲原則上已經是十年以上的作品,部分偶的道具已看得出歲月的痕跡,無論是山豬偶kaku看得出色彩的斑駁,或是台灣黑熊偶的出現,偶的粗糙讓人一度以為是隻無尾熊出沒等。而本場次中,主角之一由那維勳扮演的爺爺和閃電,特別是扮演爺爺的時候,第一場一開始為了要營造老人的口吻,造成口齒不清,讓觀眾一時之間搞不清楚他在說什麼,而這些台詞又會與後面的劇情環環相扣,讓觀眾少了預言實現的趣味,也是本場次較為可惜的地方。另外部分劇情若能在更緊湊,像是主角需要透過換裝變身成為穿山甲來一探故事接下去的發展時,或是長老在中場前出來說教,短短三分鐘就會讓情緒的高潮掉下,能看到小朋友在座位上坐立難安感到不耐,這也期許透過更精練的方式,讓小朋友可以更投入其中。

當然不得不佩服如果兒童劇團,如何利用劇本故事的發展,衍生出許多與觀眾之間互動的趣味,讓整場小朋友們的心隨之起落,時而尖叫,時而開懷大笑,非常入戲的提醒好人他腳邊的陷阱、欺騙壞人不讓壞人追捕好人等等,甚至本場次中有小孩害怕到放聲大哭,也是始料未及的趣味。

《雲豹森林》

演出|如果兒童劇團
時間|2015/06/26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人類除了自相殘殺,更對其他生物與大自然肆虐剝奪。學會對萬物「尊敬」與「謙卑」,應是此劇最希望帶給大家的一個終極密碼。(林珮如)
7月
20
2015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