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潑的部落故事《雲豹森林》
7月
03
2015
雲豹森林(如果兒童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8次瀏覽
劉憲翰(台大商學研究所學生)

兒童劇的劇情特色往往是平舖直述,並帶有寓教於樂的效果,搭配絢麗的燈光音效與精美的舞台、服裝設計,帶給小朋友們一場美好故事想像之旅。《雲豹森林》為如果兒童第六齣戲,首演於2003年,十多年之後依舊保有它的魅力在,透過現居在都市的一對原住民爺孫,老一輩不斷對年輕一輩訴說他年輕在部落的種種回憶作為開始,利用故事最多的奇幻手法,讓故事中的年輕主角奇里乖,「穿越」回到故事的現場親身參與部落的一切,藉由奇里乖與年輕時候的爺爺閃電互動,讓奇里乖真正了解爺爺的想法和他們部落的精神。

兒童故事中勢必會有反派人物來營造戲劇衝突,通常是利慾薰心而變質的好人或是打從一開始就是愛搞破壞的壞人,透過正反兩方的對抗,讓正義得到勝利。《雲豹森林》碰觸的議題包括與自然的共存關係、認錯及勇敢的道德教育以及自身的身分認同。這齣戲運用不少原住民的元素,但如果兒童劇團將原住民的本質退回到一般童話故事中會出現的部落,就不會讓人有濫用原住民元素的感受。除了故事本身之外,兒童劇的表演特色就是合歌舞演故事,似是歌舞音樂劇的樣貌。透過簡單、反覆唱頌的歌曲,幫助觀眾也可以琅琅上口,沉浸在故事和人物的心境之中,但現今大部分的兒童劇團保留了舞蹈,而音樂卻是透過事先預錄的方式,以演員對嘴的方式呈現,或許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品質的一致性,同時也舒緩演員唱跳得辛苦,可是卻也讓一些觀眾喪失了擬真性。

唯幾點小地方讓人有點詫異,其一是這齣戲原則上已經是十年以上的作品,部分偶的道具已看得出歲月的痕跡,無論是山豬偶kaku看得出色彩的斑駁,或是台灣黑熊偶的出現,偶的粗糙讓人一度以為是隻無尾熊出沒等。而本場次中,主角之一由那維勳扮演的爺爺和閃電,特別是扮演爺爺的時候,第一場一開始為了要營造老人的口吻,造成口齒不清,讓觀眾一時之間搞不清楚他在說什麼,而這些台詞又會與後面的劇情環環相扣,讓觀眾少了預言實現的趣味,也是本場次較為可惜的地方。另外部分劇情若能在更緊湊,像是主角需要透過換裝變身成為穿山甲來一探故事接下去的發展時,或是長老在中場前出來說教,短短三分鐘就會讓情緒的高潮掉下,能看到小朋友在座位上坐立難安感到不耐,這也期許透過更精練的方式,讓小朋友可以更投入其中。

當然不得不佩服如果兒童劇團,如何利用劇本故事的發展,衍生出許多與觀眾之間互動的趣味,讓整場小朋友們的心隨之起落,時而尖叫,時而開懷大笑,非常入戲的提醒好人他腳邊的陷阱、欺騙壞人不讓壞人追捕好人等等,甚至本場次中有小孩害怕到放聲大哭,也是始料未及的趣味。

《雲豹森林》

演出|如果兒童劇團
時間|2015/06/26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人類除了自相殘殺,更對其他生物與大自然肆虐剝奪。學會對萬物「尊敬」與「謙卑」,應是此劇最希望帶給大家的一個終極密碼。(林珮如)
7月
20
201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