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即還原《姐夠甜,那吸》
4月
24
2015
姐夠甜,那吸(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79次瀏覽
張敦智(台灣大學戲劇系三年級)

圍繞「後現代」的爭論長久以來一直出沒理論、藝術、建築與劇場等各界,為「後現代」蒙上一股混亂、難解的氛圍。作品可不可以沒有話說?打起(或被打起)「後現代」旗幟的作品許多都曾遭受此質疑。拆解與拼湊可以同時作為形式的符徵與符旨嗎?很長一段時間,相似作品似乎都處於開發與嘗試的階段。

在此可舉出上一個里程碑: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1994)。片中捨棄好萊塢傳統的二元對立,插起不同形象,看完片第一時間感到荒謬、詫異,但每一個角色卻都充滿魅力。

那是後現代主義的第一拳,打在「二分法」的肚子上。

這次《姐夠甜,那吸》懷抱強烈的「訴說」企圖,要借《慾望街車》演示一場打破現今社會仍揮之不去的性別刻板印象之旅。人的存在/相處應該是怎麼樣的?為處理這樣真實的問題,導演使用非常遠距、疏離的手法,場景是假的(豬哥會社般的秀場)、服裝道具是假的(塑膠玩具般的黃色)、Drama Queen的頭髮也是假的(還怕人看不出來),拉開一定的層次後,等到要貼近本體的同時,才能感受到誠懇的溫度。

時間停滯在凌晨四點,「停止」的指涉是什麼,始終保留詮釋的空間。撲朔迷離的時間裡所有人都醒著(在劇場內),上演一場班雅明式混亂魔幻的夢。這次的主題不再是朗朗上口的愛與孤獨了,但依然有性與暴力的成分:束縛的暴力、不自由的暴力。透過史丹利這個角色,可以看到某種程度的「不滿」一直存在場上,試圖推進劇情的同時,該不滿卻漸漸從「角色」蔓延到「演員」身上,漸漸解構了「扮演」的本質。

實際鬆動的發生是從形體開始:果汁、果醬散亂一地,「場景」的意義被取消,「這個場地已經不能用了」,而變質也同時發生在演員身上,微妙的時刻裡他們各自發現不一樣的情慾與認同。

魔幻時光。

戲的中後段,導演安排四位演員的獨白,這一帶節奏稍嫌單調,卻無大礙。當台下觀眾聽到男兒身的Drama Queen手中麥克風突然流瀉出梅豔芳〈女人花〉的同時,原唱的聲音代表了更多的事。那是每個人在卡拉OK對嘴高歌的意象:包廂很黑,可以把自己的碎片偷偷撿回來。

但這不應該是全部,自由的全貌不應該躡手躡腳。

當「每一個人」對「自己」形成更深一層的認識與覺悟後,《慾望街車》才有被打破的可能。「裸體」開啟了一場高自由度的想像,方才混亂的、毀壞的,現在卻可以是任何美好的東西。至此該劇已經不僅限於「戲劇/事件」的完成,同時展示出一條「漸漸不演了」的線與狀態。再次忠於自己,並可以去愛自己所愛的人。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語言政治意圖明確的作品,其可貴之處在於看起來不慍不火、甚至沒有憤怒。《姐夠甜,那吸》操作了一次高執行度的破壞,卻不使人卻步;當作品本身的願景超越了「破壞」本身,藝術的昇華與價值更容易被推出來。

劇的最終,時間進行到四點零一分。經過現實世界浩浩蕩蕩的兩小時,班雅明《單行道》中的說夢時光又有了抵達彼岸的可能。但這就是全部了嗎?醒來後該如何「還是自己」,如劇中所示,必須靠「每一個人」的力量。這是觀眾走出劇場以後的事。後現代主義這次幫忙轉開了螺絲,但每一擊卻都是關鍵的一擊。

這是後現代主義的第二拳,打在性別刻板印象的腰間。

《姐夠甜,那吸》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5/04/10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