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12/05/2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文 張啟豐
Why 歌仔戲?
《亂紅》是二分之一Q劇場睽違 / 沉寂二三年之後,重出江湖的作品,果然一新耳目,不同以往。該劇重探清初孔尚任傳奇名作《桃花扇》,意欲凸顯「傳統戲碼的多元詮釋」(節目單語);宣傳重點之一,則強調崑曲與歌仔的雙「生」疊韻-劇場上崑 / 歌並置。這樣的演出,在形式上容或有令人欣喜之處,但實際執行則未免亂紅一片-過眼繽紛、飄散不知所亡。於是乎,在以崑曲為主旋律的演出中,歌仔戲隱隱然成為游離主體之外的內在之聲。
觀罷全劇,不時可見編導(刻意)安排的「並置」-人物的、腳色的、劇種的、音樂的及表演的。只見場上侯方域 / 鏡中人一著明服、一著清裝,兩個侯方域即如編劇概念所言:多功能的鏡中人是說書人,是不同時空的對照組。誠然如此,但是一場100分鐘的小型演出要承載編劇設定的「多」「重」概念,或許過於沉重;然而,憑藉演員的精彩表演,卻可以在如此沉重多寄的歷史命題中、在飄散不知所亡的亂紅如雨之下,牽引著觀眾穿越時空,仰望桃花片片、俯視鮮血點點;並轉而在明服清裝的侯方域人生歷程中深挖內心,看到他的被迫、無奈、悔恨與遺忘。
其實,從一開始,崑 / 歌的雙「生 / 聲」「疊 / 跌」韻,就一直困擾著我,也干擾著我看戲:why 歌仔戲?是因為演員-才情相當、腳色相類;因為劇種-反差明顯、聲腔絕異;還是因為形式:一種新鮮的嘗試?兩位侯方域雖然都有吸引人的「尫仔頭」,但是舞臺上並置的差異度極其明顯,崑曲及歌仔戲演唱方式不同,演員表演風格各異,再加上演員都戴麥克風--於是乎聲音的精細與粗礪都放大了,於是乎想要只聽演唱以解詞意已不可得;更於是乎我只得邊犧牲演員的表演、邊不情願地看字幕。雖然這種並置是有趣的--理性上的有趣。
然而,另外一種並置,則是崑曲掛的。只見侯方域之外,「優人」一襲黑衫萬端變換,時而阮大鋮、李香君,時而弘光帝、史可法,兩位演員一路演繹、幾無冷場,其間表演的節奏與呼吸莫不同聲同調、同氣同息。甚至在《桃花扇》之後的史實追索,只見臺中侯方域荒坐科場,上舞臺紗幕後阮大鋮不時現身,成為侯生內心迴盪不已的詰問。此時,前 / 後、外 / 內、生 / 死的並置,彷彿都收束了全場的沉重命題,也綰結了此劇的各種符號與象徵。而桃花-畢竟還是紛紛落下了。
當然,看這麼一臺有實力、有想法、敢嘗試的年輕演員努力以赴,讓多年舞臺磨練所積累的能量,迸放噴薄而出,內心著實感到欣喜,好似看到一株株紅豔豔的桃樹,盛開在蹊徑之旁。這樣的組合雖然吸引人,但兩類劇種特質、聲腔風格、唱演方式如何並置(甚至互文?),都還有待觀察。正因為值得觀察,所以著實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