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八零的誠意與避閃《鬥地主》
5月
08
2012
鬥地主(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2次瀏覽
謝東寧

踏進華山烏梅酒廠,進入眼簾的不是一個平常的劇場,而是一座如美術裝置作品般的展場。展場中央擺著一張紅色大圓桌,圓桌散坐著三位穿熊貓裝的演員,她們正在玩撲克牌,而陸續進來的觀眾也可環桌而坐;而以圓桌為中心,第二圈是走道、再來是觀眾席,而觀眾加入後形成的劇場,被綠色竹林和最外圍的閃亮燈泡圍繞。

細觀這些充滿後現代風格符號拼貼的裝置,意義全指向:這是一座「當代中國」遊樂園,觀眾並且也自願加入了這場遊戲。遊戲名稱「鬥地主」,也有多重的意義指涉,首先是一種流行於大陸的三人撲克牌遊戲,遊戲中三人合縱連橫、爾虞我詐。然後這也是歷史上,中共於內戰前後對於農村地主的鬥爭手段。進入經濟起飛後的中國,快速飆漲的房價與貧富差距,所產生的社會階級對立,「鬥地主」除了鬥有錢人,當然包括意在言外的政府當局(中國土地是國有的)。導演(昆火)和舞台設計(高亦光)將劇場形式精確定調,接下來就要看劇本(孫悅)如何鋪陳了。

後八零世代的編劇,主要從自身世代出發,多點散狀地述說這一代年輕人對於社會的看法,從活得很累、網路八卦、明星緋聞、工作面試、職場鬥爭、買房、相親…等等,而劇情一直以牌局的進行為支撐,而表演位置豐富有層次,從桌上、椅上到觀眾席都是表演區,尤其是坐在圓桌的觀眾,常常被演員拉進劇情,而更有趣的是,桌子下(檯面下)成了觀眾唯一看不到演員的劇場後台,演員多次在此變換位置及換裝。

相較這麼一個豐富的實驗劇場形式,劇情內容雖然有趣,但卻顯得軟弱無力,看似多面向地討論社會問題,但每個問題卻只敢談表面不敢往下深掘,所有問題都點到為止後,就迅速逃逸。當然因為國情尺度不同,或許還有些禁忌,但連個人議題都小心翼翼,例如相親女面對男方母親的羞辱後,慷慨激昂的一段真誠內心話,突然下句話就馬上跳出角色,成為演員們閒聊的一段「情急之下的意識流」對白。這種自我限制式的閃躲,不知是後八零青年的生活態度,還是導演只是想「玩遊戲」而已,比照宣傳單上荒謬主義的虛無、或者解釋為疏離劇場(布雷希特)的社會思考,其實都很勉強。

不過編劇最後倒是來了神來一筆,從契訶夫《三姊妹》(「離開這,去莫斯科!明天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和貝克特《等待戈多》(「戈多還來不來了?我不能再繼續等下去了」)的劇本擷取台詞作結尾,兩位演員借觀眾的位置說完後離開劇場,留下的編劇演員自我解嘲「年輕人啊就是沒腦子。日子轉瞬即逝,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結束得相當精彩。

看到這群後八零的北京年輕人,對於實驗劇場的功能,仍然抱有濃厚的使命感,不禁回想起台北九零末的小劇場運動,當時演出內容與社會議題的緊密結合,對於主流價值的高度質疑,但今日的小劇場卻常常卻連個姿態都擺不出來,光是這點就值得說,《鬥地主》是一個相當有誠意的作品。

《鬥地主》

演出|北京大方曉月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愛爾蘭盼盼劇院(Pan Pan Theatre)
時間|2012/05/05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 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北京到台北演出的《鬥地主》展現當代北京青年劇場的國際化。導演Gavin Quinn和燈光設計Aedin Cosgrove來自愛爾蘭,其他成員是跨足劇場和影視工作的北京青年。令人欣賞的是創作者對劇場現場性的堅持:不用麥克風,甚至沒有配樂,全憑演員說學逗唱,現場發聲,不似當今許多劇場過度受影視影響而在劇場語彙上的錯亂。(林乃文)
5月
08
2012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