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戰爭——你以為的歌舞伎不是歌舞伎
11月
1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1次瀏覽

文/金賢真(社會人士)

據說這部戲的起源是來自Queen樂團的邀請,他們請野田秀樹以他們1975年發行的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為靈感,製作一齣戲。和這張Queen最暢銷的專輯一樣,「歌舞伎之夜」混合了不同類別的元素。 劇本的二條主軸分別是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和日本歷史上重要的平源合戰。

虛構的愛情故事和史實交錯,莎翁筆下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分別成為平家和源氏成員——平瑯壬生和源愁里愛(唸法同ロミオ和ジュリエ)。面臨家族爭戰,二人決定假殉情。而這一切的計劃,全來自於成年後的愁里愛。成年愁里愛的存在宛如預言家,她知道事情後來會如何演變,進而想阻止這ㄧ切發生。事實上,觀眾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成年後愁里愛對於青春的回溯。

為了二人的未來,她給了年輕的自己建議,安排了年輕情侶的假輕生。但事與願違,二人的殉情並未帶來家族間的和平,反而成為二人的牢籠。「殉情的愛情故事比較美,這才是人們想要的」, 「為了愛情捨棄姓名,這是偉大的愛」。然而,結局並非如此完美。流放他鄉的瑯壬生因為沒有名字而無法回國,在與同伴分開時,他將心意用言語託付給同伴,請務必轉告愁里愛。當愁里愛得到詢息時,已是三十年後。即使時光芢冉,她仍深深感受到對方的愛——ㄧ段僅維持了43000又430秒的相遇。

劇本的外在架構及敘事看似結合東西文化的愛情故事,事實上,在愛情的糖衣下,包裹著殘酷的事實——戰爭。平源合戰糾纏甚久,源氏為了一統天下將平氏滅絕,最終在鎌倉建立了日本史上第一個幕府政權,也開啟將近800年的幕府時代。但二個家族傷亡慘重,連年僅八歲的安德天皇也不能倖免。劇中的瑯壬生因戰亂和誤殺而被流亡到西伯利亞,在北國受盡戰俘的屈辱和艱辛。對照舞臺上方源氏宮廷裡的奢華,冷暖色系的燈光對比,讓平氏一族的境遇更顯淒涼。

但是,西伯利亞戰俘和平源合戰又有什麼關聯?為何偏偏選擇西伯利亞作為背景?第二幕在西伯利亞這部份著墨頗多,雖說是平源合戰,但或許是野田為了呈現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俘的處境所做的特意安排吧?雖說日本的舞臺創作自由,但有些議題是禁忌,軍國主義的失敗就是其一。鮮少有作品呈現日本對戰俘的態度和處置,甚至連對相關議題做了軟處理的百老匯音樂劇《South Pacific》,在號稱亞洲音樂劇之都的日本都很少演出。野田用「愛」來包裝 ,呈現戰爭的黑暗面。

除了整體結構的包裝外,演出中不時出現的笑料安排也是重點。節奏快速的臺詞,一語雙關的笑料,時不時跳脫腳色的演員,讓將近三小時的演出一直維持在高效的節奏上。雖然臺詞乍看下以為鬧劇,但劇本裡的雙關語即使翻譯成外文,也能讓觀眾理解(如:奶娘的名字ううばー和Uber其實同音,所以出場時才有「ウーバーは呼んてからくるよ」(Uber是叫了才來喔!即:沒人叫妳,出來做什麼?), 可見得劇本在文字琢磨上的用心。

題名雖為「歌舞伎之夜」,卻不是歌舞伎。舞臺即簡的設計、穿插的音樂的慢動作、偶爾出現的唸白和出場,就像Queen的A Night at the Opera——絕對不是歌劇,卻是滿載各種元素的潘朵拉盒子。

看過幾部NODA.MAP的作品,從《潘朵拉之鐘》、《贗作・滿開的櫻花樹下》、《one green bottle(滾啦!)》到這次的《Q:歌舞伎之夜》, 在故事性和幽默感的背後總能發現創作者傳達的現實,小至演古典出形式的探討,大至人性和慾望的探究。在層層華麗的包裝下,隨著作品走到末了,終能顯現。Andre Breton曾用“bomb with a ribbon"來形容Frida Kahlo作品給人帶來的印象。我想這句話或許也適合今時今日的NODA MAP吧!

《Q:歌舞伎之夜》

演出|野田秀樹
時間|2022/10/3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Q》的熱演,是以,或許召喚出台灣深層有關文化混雜的焦慮或喜悅,即重思自身文化記憶、形構,以釐清自己是誰之必要。
11月
10
2022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