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犧牲與人性:再現之思《春之祭》
1月
28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1次瀏覽

文 彭梓宜(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學生)

碧娜・鮑許基金會(Pina Bausch Foundation)首度於亞洲正式授權《春之祭》演出版權,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演繹、重現經典,排練指導為烏帕塔舞蹈劇場 (Wuppertal Tanztheater)資深核心舞者余采芩,與四位碧娜鮑許生前親授的舞者們共同傳授和重建作品。

土壤,象徵著生成與孕育,體會溫暖及繁殖希望的存在。但在《春之祭》舞台上的土壤則如同印記,更多的糾結或渴望埋藏之念想,凡走過,土裡與身上都會留下痕跡。因此比起土壤,筆者更傾向將其解釋為「泥土」,帶有佔據、無法輕易擺脫和割捨的想像。

作品的開始,女舞者拿著一塊紅布奔跑,接著趴於紅布和土壤之上,用全身感受它們的柔軟、細膩。接連出現多位女舞者以不同的形式出場,不變的皆是對大地的敬畏、崇拜,多次出現雙手由上至下抹過臉龐的動作,傳遞著祈禱與渴求之意象,舞者持續奔跑,只見趴於地面的女舞者緩緩地捧起紅布,示意著少女們即將面臨一場血光獻祭之禮。

《春之祭》的靈感源自於俄羅斯人對於祭典的想像,一群異教徒的長老,要求一位少女跳舞直至死亡,奉獻生命祭祀春神的過程。對大地越是敬畏,恐懼便越發深刻,女舞者整齊劃一地顫抖身體,雙手緊握、伸直手臂、大力揮動的動作貫穿整首舞作,直線性的肢體線路也讀出舞者毫不猶豫、迫切的情緒。

男女舞者交錯圍成一圈,緩緩進入挑選少女祭品的儀式,面向圓心舞者們招喚著春神降臨,背對圓圈像是守護著這股神秘能量,而排隊般的望向前一位舞者時,女舞者依偎在男舞者身後,則顯現出傳統下的萬般無奈與不捨,土壤吞噬的不僅是少女的生命,更是人心的善良與憐憫之情。

女舞者一個個著急忙慌接過紅布,強烈的音樂堆疊與惴惴不安的神態,在這一刻交織得特別濃烈,獻祭少女顫抖換上紅衣的過程中,男女舞者兩兩一組,劇烈地展示著雙人舞技巧:女舞者跨坐於男舞者的腰部、跳至男舞者的肩上⋯⋯將畫面營造得更加暴力與衝突,好似在闡述獻祭少女內心的絕望與崩塌,男舞者將獻祭少女推至前方,獻祭少女由驚嚇而無法動彈,一直到頓悟並接受宿命狂舞至死。整個過程筆者也隨著舞者的情緒忽上忽下,透過少女的殞落,反思1975年的社會現況與處境,並道出編舞家碧娜・鮑許在《春之祭》中蘊藏的階級、性別、種族議題。

下半場播映著碧娜・鮑許編創當時的紀錄片,看見她對舞者由內而外的高度重視,先有原因再來處理外型,因為有她堅守《春之祭》的故事精神,才有今日於台上精彩重現的經典作品。

泥土包裹著身軀是舞者努力抗衡與訴說的印記,平鋪於舞台的土壤交織、夾雜著恐懼、淚水、汗水和盼望,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春之祭》

演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
時間|2025/01/04 15:0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就以薩維耶.勒華的《春之祭》為例,如果他沒有在跳舞,那大汗淋漓的他究竟在做些什麼呢?即便是使用目前仍盛行的「觀念舞蹈」來描述,編舞家們依然不完全同意。(李文皓)
7月
25
2018
是的,就是那種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沒有嘛?」的展演。賭起氣來也可以嗆聲說這樣收我800那我也可以啊的那一種形式。說實話,場燈全亮時我真的抖了一下,因為我很擔心兩百歲的售後服務啊!(陳佳慧)
7月
14
2018
如果我們去欣賞一場同步由功能俱全的機器擔任現場音樂指揮時,我們的感受又將如何?這一連串的提問其實已清楚顯示了編舞者的意圖,以及他創作的重點--刺激觀者思考,並對表演者和觀者的互動提出不同的想像空間。(張懿文)
7月
11
2018
編舞者黃大徽在外顯的沈默中,是否聽見了音樂。但這樣的思考,強化了音樂作為編舞者內心,以及整支舞作與編舞者內心/腦之間的關係。(劉純良)
6月
19
2018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