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春之祭》對話——呼吸與生命之舞
1月
28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8次瀏覽

文 李翊涵(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學生)

在1913年時,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與尼金斯基(Vatslav Nizhinsky)聯手創作的《春之祭》首演於巴黎香榭麗舍劇院,當時的它,卻因其前衛的音樂與編舞引發劇場內外的騷動。從那時開始,這部作品成為挑戰與革新的象徵。如今由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重現碧娜・鮑許版本的《春之祭》,忠實還原了經典的肢體語彙,同時將其精神內涵注入屬於臺灣的文化與情感,讓這支作品生命的重量再次震撼人心。

文化根基與創作本源:對自然與生命的禮讚

《春之祭》的主題以原始社會的春日儀式為核心,透過獻祭舞蹈呈現人類與自然的共生與衝突。這場儀式性舞蹈的背景深植於俄羅斯民間音樂與自然崇拜,尼古拉斯・洛里奇(Nicholas Roerich)的舞臺設計更以樸素的草原與大地象徵生命的起源與歸宿。剛進到劇場,透過鋪滿泥土的舞臺,將大地的象徵意涵轉化為實體場域,舞者的身體與泥土直接接觸,汗水與大地的交融強化了獻祭儀式的真實感,也讓觀者能夠仿佛置身於遠古的生命現場。

作品《春之祭》的音樂是史特拉汶斯基現代主義風格的代表作之一,以不和諧音調、強烈重音與變化無窮的節奏,創造出充滿緊張與力量的聲響環繞在空間之中。音樂中的衝突感直接驅動舞者的肢體語彙,舞蹈的律動與音樂的變化形成了高度融合的藝術對話。年輕的舞者以流暢且充滿爆發力的身體語言來回應音樂,他們不是單純地「跳出」節奏,而是將每一個音符轉化為血肉裡的「震動」,讓音樂與身體合而為一。

女性的犧牲:動作中的戲劇與悲劇

這支作品最震撼人心的核心是女性祭品的選擇與獻祭,她成為群體生存的象徵性犧牲者。碧娜・鮑許版的編舞強調肢體的痛苦與抗爭:踢腿、摔落、抽搐,這些近乎自殘的肢體語彙訴說著身心的極限與無聲的悲劇。北藝大的祭品舞者表現出驚人的情感層次,她從不安的掙扎到面對宿命的坦然,一層一層遞進地展現了每個個體在群體壓迫下的崩潰與爆發,此兩片段讓我為之動容。

從前衛到經典:百年《春之祭》的當代對話

從首演的爭議到後來被視為經典,就好像《春之祭》見證了從古至今舞蹈與音樂的創新史。碧娜・鮑許將尼金斯基的版本進行重構,聚焦於群體與個體的衝突以及儀式的殘酷性,進一步賦予作品心理層面的深度。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欣賞到在最後一刻,當祭品舞者倒下,音樂停滯,劇場內所有人陷入一片靜默,隨即爆發的掌聲與嘆息令人動容。北藝大的這次重製,不僅是對經典的致敬,更是對人性與生命的一次深刻凝視。這是一場屬於所有人的春之祭——在泥土之上,回歸生命的本源,重啟人性與自然的對話。

《春之祭》

演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
時間|2024/12/22 15:0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就以薩維耶.勒華的《春之祭》為例,如果他沒有在跳舞,那大汗淋漓的他究竟在做些什麼呢?即便是使用目前仍盛行的「觀念舞蹈」來描述,編舞家們依然不完全同意。(李文皓)
7月
25
2018
是的,就是那種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沒有嘛?」的展演。賭起氣來也可以嗆聲說這樣收我800那我也可以啊的那一種形式。說實話,場燈全亮時我真的抖了一下,因為我很擔心兩百歲的售後服務啊!(陳佳慧)
7月
14
2018
如果我們去欣賞一場同步由功能俱全的機器擔任現場音樂指揮時,我們的感受又將如何?這一連串的提問其實已清楚顯示了編舞者的意圖,以及他創作的重點--刺激觀者思考,並對表演者和觀者的互動提出不同的想像空間。(張懿文)
7月
11
2018
編舞者黃大徽在外顯的沈默中,是否聽見了音樂。但這樣的思考,強化了音樂作為編舞者內心,以及整支舞作與編舞者內心/腦之間的關係。(劉純良)
6月
19
2018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