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685
1月
28
2025
262
不過當我們在《大燈對》裡滿足於北管曲牌調性旋律的乍現、又或是驚嘆於丞舞團隊骨牌式地推倒層層書籍的創意時,也該有所警覺:這些表達的手法是否不知不覺間,帶著我們走向了如現代人麻痺地觀賞影視媒體,或是邊開車邊聽廣播音樂那類散心分神、只求片刻感官解放的觀賞方式?我們對於「表演藝術作品」的界定,究竟該在哪裡劃下界線才是健康的?(顏采騰)
8月
28
2020
1252
雖從1913年《春之祭》首演當晚的混亂,以及尼金斯基與團長與妻子之三角權力鬥爭為靈感來源和腳本,但黎海寧所企圖編創的更為鉅觀充滿詮釋寓意……各種劇烈動態與肢體表現,讓舞作鋪陳堆積出巨大張力與能量。更讓觀者從同情反諷與坐立不安等體感共鳴之中,產生對當代現狀的反思。(張思菁)
10月
02
2019
1479
或許對追求音響效果的發燒友而言,梅塔的馬一(馬勒第一)顯得有些激情不足,然而筆者卻在這次的演出中聽見一位老指揮生動、自然的調度,不用太戲劇化的表達,繞樑數日仍深深震撼著。梅塔的馬一,解開了標題〈巨人〉所代表的真正意思。(武文堯)
12月
10
2018
2226
是的,就是那種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沒有嘛?」的展演。賭起氣來也可以嗆聲說這樣收我800那我也可以啊的那一種形式。說實話,場燈全亮時我真的抖了一下,因為我很擔心兩百歲的售後服務啊!(陳佳慧)
7月
14
2018
1256
如果我們去欣賞一場同步由功能俱全的機器擔任現場音樂指揮時,我們的感受又將如何?這一連串的提問其實已清楚顯示了編舞者的意圖,以及他創作的重點--刺激觀者思考,並對表演者和觀者的互動提出不同的想像空間。(張懿文)
7月
11
2018
3290
三支作品對我而言都是完成度很高的作品,但這個完成止於編舞者意志的完成,其中欠缺了拋向觀眾時可能的意向(不代表他們都沒有,而只是目前這意向仍不直白)。(劉純良)
6月
25
2018
1467
6月
19
2018
1599
以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為例,范志登以一個穩定、中庸的速度展開,不同節拍的轉換與複雜的重音、節奏型,都被范志登處理的十分清楚。這樣一首編制龐大、極為複雜的作品,竟被范志登梳理的有條不紊,讓人聽得相當過癮。(武文堯)
3月
21
2018
1599
10月
30
2013
1315
現場親眼觀照(《春之祭》)如此變形(transformation)的過程,勾動起內在深處巨大撼動的感受,已超乎時空、遠近、內外,是一種儀式閾限(liminal)的過程,這樣的作品足以日久彌新,永遠存留在每個人的記憶裡頭。(葉根泉)
4月
17
2013
2105
從大學時初見錄像影帶,到親睹《穆勒咖啡館》,重新回想作為「影迷」的十年之間,再想想這些年所見台灣編舞家的作品或有展開,或呈失誤,或感動,或困惑,以後總是會再想起這一個午後。再想起,溫德斯《Pina》最後所括引碧娜.鮑許的那一句:「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 」(李時雍)
4月
09
2013
3448
大師走了,舞者老了,碧娜大部份為舞者量身打造的舞作,不知道還能原汁原味保持多久?除了懷念,能將舞蹈劇場所開創的精神,在時代中繼續延續發展,似乎才是紀念大師最好的方法。(謝東寧)
4月
01
2013
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