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自我審查的表演——論《曼谷公寓》
9月
18
2024
曼谷公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4次瀏覽

文 王安淳(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學生)

這是一件沒有「幕」的劇作,如果嘗試去拆解,也許會說它是由體感六十分鐘的廣播聲音與三十分鐘的演員對話組構而成。廣播停止前演員各自忙碌,或煮菜或滾在一團打鬧;而我們安坐台下,忠於扮演一個觀看者。至於怎麼去述說它,實在令人摸不著頭緒。畢竟劇場作為表演媒介合理化一些詭譎,但當被搬演的是日常,日常便又顯得魔幻而弔詭了。

泰國公民對內生長應該呈現怎樣的面貌?什麼是正宗的泰國人,典型的泰國人,最泰的泰國人,原汁原味的泰國人?特意揀選的泰國書報書刊、泰服、大象褲、室內陳設,以及建構國族認同的廣播,刻意地不假掩飾。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令人深刻的是不斷接收到的「紗」的意象。珠幕另一側演員的不辨面目,泰服的反覆穿脫,布衣櫃裡只餘輪廓不見其貌的性事,與另一個房間(對面觀眾席)的模糊對望。這樣的「紗」或者遮掩對應揭示,貌似都一定程度地點出了在演後座談時導演維帢亞.阿塔瑪(Wichaya Artamat)提及的,劇本創作時即帶有的自我審查。


曼谷公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張震洲)

長鏡頭在這部作品具有強烈意圖,透過這樣完全沒有剪輯(真實又或意義上的換場)的事件上演,我們不像是閱讀一個劇本,倒像是對切實的發生的凝視。而廣播碎片式的吞吐絮語也為時間感的體歷賦予疊加的效用。

劇場區別於電影,左右觀看的權力從導演手上分給我們。倘若長鏡頭在電影中是權力的釋放和實時性,在進入劇場這樣擁有某種程度的觀看自由的媒材處理時,便更聚焦於觀者與之同步的時間體歷感。作為實時性與現場性的包含、開放和私人空間的集合,觀眾的思考與對舞台的凝望有來回的關係。尤其因為同步,當下的身分彷彿悄然自簾幕後偶然涉入的訪客轉化為浸泡其中的房客。當物件滾離泰式花磚地板貼紙這樣的範圍舞台時,男子手腳並用爬著將物件一一蒐羅回來,同時是延伸了舞台的概念,雖然手長不企及觀眾席但這種延伸還非常地空間性。這是舞台與觀眾席的關係。

導演指出《曼谷公寓》第一版在泰國首演時切實地搬演於自家公寓。兩個房間被一堵牆分得嚴實,牆面上還是留有小扇窗戶將兩方獨立的空間打破,隱約能透過窗窺探到另一頭房間的模糊發生,卻難有對話;到了重製版,雙面台以一掛珠簾分隔但不分割,顯得更為親密或有聯繫。新增的橋段,男子自珠簾一側貫入另一面舞台,端取餐食後又悄悄返回,自此簾幕的兩側產生了更為實質的關係,而這樣的關係好像點出了導演選擇在有著民主轉捩點的泰國的2023年重製的出發。


曼谷公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張震洲)

時隔十年的重製版在臺灣首演於水源劇場。水源劇場作為複合功能的建築,也許稍微觸摸到「公寓」的外緣。一件論及政治地景的作品,國家,國與家,還是以國為家?真的可以以國為家嗎?《曼谷公寓》在2013年首演時泰國時局動盪,然而十餘年過去,作品好像還是能夠一定程度地反映出當前局勢。對應到臺灣這樣動盪的島國,作品的異地搬演能夠提供什麼新的觀看,又是新的討論。

《曼谷公寓》

演出|為了什麼劇團(For What Theatre)
時間|2024/08/24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
遊戲設定的「革命」,參照的是哪一種現實歷史曾發生過的革命?不可諱言,它仍蘊存一種異托邦的思維。
9月
12
2024
這次人力飛行劇團的重製,不僅僅滿足於以寓言的形式召喚(或固著)某種意識或共識,更反身地凸顯了導演與演員位置的流動性與多重性,並透過後設戲劇的安排來凸顯「闖入」與「岔出」的一體兩面:影像技術對劇場空間的闖入、不同語言與身體間的闖入、演員對戲劇的闖入、吳子敬與黎煥雄雙導演彼此的闖入……
9月
11
2024
馬修.伯恩的創作不僅是對古典作品的尊重,更是對現代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他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深度,讓這個經典故事在新的語境下煥發出不同以往的魅力。通過舞蹈編排、角色塑造與情節改編,他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的家庭、社會壓力與年輕人的困惑,並讓觀眾在觀賞中反思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9月
10
2024
如果我們問:「一齣戲能說明什麼,改變什麼,創造什麼」,答案或許不是「什麼都沒有」,但也確實有不少讓人不解之處。
9月
07
2024
《最後一個星期天》宛如一部公路電影,隨著車子行經雪地、颶風、海嘯,經歷死亡、分離,就連歌曲的音量也會因著車窗的開關變大變小
9月
04
2024
然而整體來說《西來庵》仍是一齣好看的戲,主要由於演員們的身體氣質,結合太極、武術、民俗藝陣的身體訓練基底,原本就溯源自民間傳統,使得劇中欲重現的百年前臺灣農民社會,顯得真實可信。
9月
04
2024
⋯⋯就演出本身而論,卻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其實就是作品標題:主角念念腦內的那些iTunes旋律,究竟對她的生命境遇有什麼影響。
9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