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自我審查的表演——論《曼谷公寓》
9月
18
2024
曼谷公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1次瀏覽

文 王安淳(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學生)

這是一件沒有「幕」的劇作,如果嘗試去拆解,也許會說它是由體感六十分鐘的廣播聲音與三十分鐘的演員對話組構而成。廣播停止前演員各自忙碌,或煮菜或滾在一團打鬧;而我們安坐台下,忠於扮演一個觀看者。至於怎麼去述說它,實在令人摸不著頭緒。畢竟劇場作為表演媒介合理化一些詭譎,但當被搬演的是日常,日常便又顯得魔幻而弔詭了。

泰國公民對內生長應該呈現怎樣的面貌?什麼是正宗的泰國人,典型的泰國人,最泰的泰國人,原汁原味的泰國人?特意揀選的泰國書報書刊、泰服、大象褲、室內陳設,以及建構國族認同的廣播,刻意地不假掩飾。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令人深刻的是不斷接收到的「紗」的意象。珠幕另一側演員的不辨面目,泰服的反覆穿脫,布衣櫃裡只餘輪廓不見其貌的性事,與另一個房間(對面觀眾席)的模糊對望。這樣的「紗」或者遮掩對應揭示,貌似都一定程度地點出了在演後座談時導演維帢亞.阿塔瑪(Wichaya Artamat)提及的,劇本創作時即帶有的自我審查。


曼谷公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張震洲)

長鏡頭在這部作品具有強烈意圖,透過這樣完全沒有剪輯(真實又或意義上的換場)的事件上演,我們不像是閱讀一個劇本,倒像是對切實的發生的凝視。而廣播碎片式的吞吐絮語也為時間感的體歷賦予疊加的效用。

劇場區別於電影,左右觀看的權力從導演手上分給我們。倘若長鏡頭在電影中是權力的釋放和實時性,在進入劇場這樣擁有某種程度的觀看自由的媒材處理時,便更聚焦於觀者與之同步的時間體歷感。作為實時性與現場性的包含、開放和私人空間的集合,觀眾的思考與對舞台的凝望有來回的關係。尤其因為同步,當下的身分彷彿悄然自簾幕後偶然涉入的訪客轉化為浸泡其中的房客。當物件滾離泰式花磚地板貼紙這樣的範圍舞台時,男子手腳並用爬著將物件一一蒐羅回來,同時是延伸了舞台的概念,雖然手長不企及觀眾席但這種延伸還非常地空間性。這是舞台與觀眾席的關係。

導演指出《曼谷公寓》第一版在泰國首演時切實地搬演於自家公寓。兩個房間被一堵牆分得嚴實,牆面上還是留有小扇窗戶將兩方獨立的空間打破,隱約能透過窗窺探到另一頭房間的模糊發生,卻難有對話;到了重製版,雙面台以一掛珠簾分隔但不分割,顯得更為親密或有聯繫。新增的橋段,男子自珠簾一側貫入另一面舞台,端取餐食後又悄悄返回,自此簾幕的兩側產生了更為實質的關係,而這樣的關係好像點出了導演選擇在有著民主轉捩點的泰國的2023年重製的出發。


曼谷公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張震洲)

時隔十年的重製版在臺灣首演於水源劇場。水源劇場作為複合功能的建築,也許稍微觸摸到「公寓」的外緣。一件論及政治地景的作品,國家,國與家,還是以國為家?真的可以以國為家嗎?《曼谷公寓》在2013年首演時泰國時局動盪,然而十餘年過去,作品好像還是能夠一定程度地反映出當前局勢。對應到臺灣這樣動盪的島國,作品的異地搬演能夠提供什麼新的觀看,又是新的討論。

《曼谷公寓》

演出|為了什麼劇團(For What Theatre)
時間|2024/08/24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
《換/幻妻》讀劇導演藉由聲音、身體、影像與聲響的調度,將本劇對於婚姻的討論從個人感情層面拉到社會層面,揭露了婚家持續作為勞動力再生展機制的困境,以及其與跨國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全球勞動分工共享的底層邏輯。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