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以待斃的痛苦《殺蟲記2.0》
7月
11
2017
殺蟲記2.0(玉米雞青少年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5次瀏覽
甘燿嘉(導演)

曾幾何時,我們對於欣賞藝術已然來到了一個終極迷思:對於藝術,人類必須像對世界一樣,予以征服與佔有,而非單純享受。

我想,在觀賞《殺蟲記》戲劇的時候,不妨先放下征服存在主義,或佔有卡夫卡的意圖,用融入的心情,取代對付、剖析的動機,不然你會因小失大,錯失了與演員對話良機在前,而與卡夫卡那別具一格的創意、幽默、淘氣,以至於溫暖的人性,通通失之交臂於後。

首先,這齣戲是以倒敘的方式進行。選擇倒敘是很棒的嘗試,因為倒敘幫助我們脫離慣性思考,切斷因果關聯,讓理解更富彈性,以便接受更多的可能。更確切地說,在這齣戲裡,倒敘帶領觀眾離開人本的坐標、時空,然後慢慢融入「蟲」的感官世界。

其次,除了「蟲」以外,所有演員都是採機器人停頓停格的動作演出。這樣的表演除了令人耳目一新之外,用這種機械化、去人性、被操控的語素,來敘述《變形記》裡那種低度現實與重度荒誕的主題,是極其適切的!尤其,當主角做不成人,而家人也同時都失去人的模樣時,僵化的機器人也就是唯一的必然。

最後,這齣戲最精彩的部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個人的動作,其機械性越來越強,停頓停格分解程度越來越大,也就是說,每一個人機器人的成分越來越厚。

是否,男主角這隻「蟲」之死,預告了他的父母以及心愛的妹妹大約僵化成「蟲」的日子也不遠了?這是《殺蟲記》裡令人最悲傷的橋段:大家渾然不知即將變成自己極其厭惡的「蟲」了!當然卡夫卡原著裡並沒有這個演繹,只是在改編成戲劇,以及注入漸進式機器人特殊表演符碼時,才出現的暗示。

希望你一踏進《殺蟲記》劇場時,可以渾然忘我、消極地享受變成一隻大蟲的痛苦體驗!

《殺蟲記2.0》

演出|玉米雞青少年劇團
時間|2017/06/10 19:30
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導刪去原著大量主人翁變為蟲後,勢必需要大量補充原本較為平板的配角形象。但是《殺蟲記2.0》的演出手法幾乎建立在對於青少年以及劇場表現手法的刻板印象上,是以創作者的增補愈顯蒼白。(王威智)
8月
29
2017
三位公務員運用諸多語言組合的聽覺變化,宛若合唱中的齊唱、輪唱與重唱,以歌隊的概念壯大聲勢,諷刺公職體制;四肢匐地、赤裸肌膚佈滿花紋的格里高爾,展露異於人類的昆蟲/動物性姿態,即便失去語言,內在心理與外在動作仍舊合一,明確地切分出兩者的區別。(邱書凱)
7月
10
2017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