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料百出,仍見危機《2016台北大碗茶》
6月
22
2016
台北大碗茶(許培鴻 攝,台北曲藝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6次瀏覽
張仕勛(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生)

頭一回走進陌生的紅樓,欣賞第一次的相聲表演,劇場裡滿滿的人潮,而紅樓特別的是不同於一般劇場的規定,坐位上已擺好熱茶與點心,可以看著曲藝表演同時吃著小點心的巧思,拉近我與這陌生的曲藝藝術,有個很好的開始。而看完後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在表演之中也不斷的突顯出此問題,那就是曲藝「傳承」之重要性。

本次演出的安排相聲有五段,板書及評書各一段分別安插在上下半場。今晚的表演形式幾乎都是兩人一組搭檔的對口相聲,一搭一唱講述故事。而板書與評書的表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板書表演形式是一人拿著竹板敲打著節奏同時敘述故事,依故事的高潮迭起,竹板會增加不同的技巧來提升表演的可看性;評書表演形式也是一人展現,運用聲音、身段、表情、人物形象的塑造來扮演著故事中的角色。評書的《野豬林》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團長葉怡均僅一人在台上分飾多角,有時是說書人,有時是林沖,有時又是官差二人或是花和尚魯智深,表演透過了身段、聲音、表情、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區分不同的角色。這樣的表演非常細微,葉怡均處理得非常好,而且還在傳統的故事中加入了現代流行用語,如林沖被綁在樹上的時候,用了一句話來表示林沖的心情:「寶寶委屈,寶寶不說」,這一句話蹦出來,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但講得太貼切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表演還有爆笑指數超高的《師父經》。《師父經》說的是一個人只要對工作不滿意就會離職另尋其他工作,朱德剛在講述時,說這是我朋友發生的故事,但其實是自己所發生的事情,而劉越逖與他一搭一唱,最後在念師父經的橋段戳破朱德剛剛才所說的故事,於是劉越逖配合朱德剛假扮和尚完成師父經的唸誦,朱德剛一而再、再而三在唸誦過程說乩童身上有蟑螂在爬,不斷的做出一些扭曲痙攣的肢體動作,而這時劉越逖就補上一句,「神明上身了!」全場哄堂大笑。

從以上兩段描述看來,曲藝的表演因應時代的變遷、觀眾口味改變,必須將固有傳統橋段,加入許多不同色彩的元素,在表演上,可以看到演員們正努力突破這樣的困境。但最嚴重的問題,莫過於傳承這件事了。整晚演出的曲藝演員,年輕只有三位,而其他幾乎都是在曲藝界闖蕩多年的名家,雖然台北曲藝團重視培養年輕演員,但從舞台表演看到明顯的斷層。為了保存曲藝藝術,培育新秀、人材傳承勢必列入重大考量,才能讓曲藝藝術永久共存在台灣這塊美麗的寶島。

《2016台北大碗茶》

演出|台北曲藝團
時間|2016/05/28 19:30
地點|台北西門紅樓二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