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料百出,仍見危機《2016台北大碗茶》
6月
22
2016
台北大碗茶(許培鴻 攝,台北曲藝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78次瀏覽
張仕勛(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生)

頭一回走進陌生的紅樓,欣賞第一次的相聲表演,劇場裡滿滿的人潮,而紅樓特別的是不同於一般劇場的規定,坐位上已擺好熱茶與點心,可以看著曲藝表演同時吃著小點心的巧思,拉近我與這陌生的曲藝藝術,有個很好的開始。而看完後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在表演之中也不斷的突顯出此問題,那就是曲藝「傳承」之重要性。

本次演出的安排相聲有五段,板書及評書各一段分別安插在上下半場。今晚的表演形式幾乎都是兩人一組搭檔的對口相聲,一搭一唱講述故事。而板書與評書的表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板書表演形式是一人拿著竹板敲打著節奏同時敘述故事,依故事的高潮迭起,竹板會增加不同的技巧來提升表演的可看性;評書表演形式也是一人展現,運用聲音、身段、表情、人物形象的塑造來扮演著故事中的角色。評書的《野豬林》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團長葉怡均僅一人在台上分飾多角,有時是說書人,有時是林沖,有時又是官差二人或是花和尚魯智深,表演透過了身段、聲音、表情、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區分不同的角色。這樣的表演非常細微,葉怡均處理得非常好,而且還在傳統的故事中加入了現代流行用語,如林沖被綁在樹上的時候,用了一句話來表示林沖的心情:「寶寶委屈,寶寶不說」,這一句話蹦出來,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但講得太貼切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表演還有爆笑指數超高的《師父經》。《師父經》說的是一個人只要對工作不滿意就會離職另尋其他工作,朱德剛在講述時,說這是我朋友發生的故事,但其實是自己所發生的事情,而劉越逖與他一搭一唱,最後在念師父經的橋段戳破朱德剛剛才所說的故事,於是劉越逖配合朱德剛假扮和尚完成師父經的唸誦,朱德剛一而再、再而三在唸誦過程說乩童身上有蟑螂在爬,不斷的做出一些扭曲痙攣的肢體動作,而這時劉越逖就補上一句,「神明上身了!」全場哄堂大笑。

從以上兩段描述看來,曲藝的表演因應時代的變遷、觀眾口味改變,必須將固有傳統橋段,加入許多不同色彩的元素,在表演上,可以看到演員們正努力突破這樣的困境。但最嚴重的問題,莫過於傳承這件事了。整晚演出的曲藝演員,年輕只有三位,而其他幾乎都是在曲藝界闖蕩多年的名家,雖然台北曲藝團重視培養年輕演員,但從舞台表演看到明顯的斷層。為了保存曲藝藝術,培育新秀、人材傳承勢必列入重大考量,才能讓曲藝藝術永久共存在台灣這塊美麗的寶島。

《2016台北大碗茶》

演出|台北曲藝團
時間|2016/05/28 19:30
地點|台北西門紅樓二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
《暗夜花香來》以懸疑推理作為核心,結合歌仔戲傳統,表述了對現代社會的關懷視角,儘管命題論述未臻完善,但戲劇語彙成熟、演員表現亮眼,實不失為一齣出色的歌仔戲懸疑小品。
3月
26
2025
當一齣家庭倫理悲喜劇的抒情段落,唱唸少了情感力度,重在身段執行、場面調度,而培訓藝生與資深演員同台對戲之際又顯生澀;不免令人有些疑惑:青年演員們的角色刻畫思路是什麼?他們如何理解自身演出角色以及整體劇情的關係?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