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同格的奠祭《花神祭》
9月
21
2015
花神祭(張震洲 攝,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92次瀏覽
王昱程(專案評論人)

觀賞無垢舞蹈劇場的作品大概可以算是修行了吧,為證明自己是個定性十足的文藝少年,觀賞時不斷狠咬自己的手指與手臂,才不致在演出進行中鼾出聲。從〈序〉開始,舞者排出如壇城的陣式,左右兩邊舞者手持蘆荻或是稻穗宛如天女,上舞台有株看似招魂幡構築成楊柳樹,不太大的,地上整齊排列的燭光從樂池一路延伸的下舞台是萬家燈火;舞台上泛著神秘中帶著紅紫色的燈光,我猜測著白晰皮膚擦上幾抹紅彩的舞者扮演的是神靈,而古銅深褐色的肌膚的舞者扮人;肩上扛鼓的舞者與似耗著京劇矮子功的舞者從右舞台往左舞台經行,步伐和緩,每一步踩下都生了根,拔起又是輕盈,像摘種稀有奇花異草,這麼呵護慈愛。

〈春芽〉中花靈從左右舞台走向中間,伴隨著靈修式的新世紀音樂,舞者緩慢拗折軀體,為彼此在自己身上創造可躺或貼近的空間,無欲求地觸碰,相遇火花不只剎那之間綻放而是更加精緻珍惜的。〈夏影〉中舞者手上的竹發出扁平卻有力的聲響,圈陣當中,動物性的嘶吼咆哮和伏地戰鬥,激烈的步伐與肉身的衝撞構築成力量之泉,但汩汩滔滔的江河也有流盡的一天,最後迎接死寂與乾涸。〈秋折〉由手持蘆荻或稻穗的舞者引路,藍色布帛一端泛著血紅,一開始形狀像轎子,隊伍行走間的變換奇異的風景,像雲朵又像人世間的無常,最後布帛緩落在轎中人的身上,捲起她身體,成為一道水影粼粼。〈冬藏〉有四個抱著琵琶的樂人們坐在上舞台,中間一位觀者,手持長棍的舞者到雪中揮棍,每個招式都專注而深沉,雪花紛飛,生命逐漸被吞噬。四季更迭,由生入死,循環輪轉。在心經梵唱法音當中的〈跋〉,肩上扛鼓的與耗著矮子功的舞者再度緩步經行穿越舞台,穿越了世間有情。

佛家有個著名的〈三是偈〉,前兩句為:「因緣所生法,我說是性空。」大概的意思是一切條件組合成的結果,終究是性空;而「性空」是個知易行難的概念,佛教講求以禪定去驗證它,最為普及的《心經》便是佛教經典當中的修行指引手冊,無垢的作品總以心經梵唱作結,向觀眾揭示他們的訓練即是修行將心靈與身體深刻連結的實踐。海德格說的「向死的存在」,則可以做為《花神祭》引發的對生命的體悟,人在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朝向死亡進行才真正擁有時間。《花神祭》展現的身體時間是緩慢綿延的,真實時間其實只有兩個小時,卻展現了亙古不變的生命歷程。若換個角度解讀,所有生命彷彿與地獄道眾生同樣飽嚐「形無間、空無間」的苦難,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序列,煩惱障礙沒有一點空隙讓我們喘息。任何想像都扣合佛家的修行就是持戒定慧,安住當下進而無諍自在,無垢展現的力量就在於實踐這樣的精神。

但跳得這麼慢到底有什麼好看?觀舞當下的時間先被放大後縮小,死亡與痛苦延伸淬鍊成看透浮世的眼睛。而《花神祭》的祭儀型式也許有待商議,在沒有節目冊文字協助的情況,我沒辦法清楚辨明每個角色,我不會說站得直挺高傲的就是花神,也不會認為屈膝經行的角色不具神格,如此便看不到一個被歌詠讚嘆的支配者,對稱隊伍中間的舞者無論造型或肢體都是莊嚴和恐怖一線間的;飽受慾望與幻影煎熬的角色也在沉緩進行的舞步中堆疊,變成對人性的理解與寬恕,不只有尼采式──英雄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美學,多了慈悲的眼光。如此人與鬼神的界線淡化以後,《花神祭》還能夠算是「祭」嗎?如果算的話,《花神祭》到底在祭奠誰?

《花神祭》並沒有任何角色被拱上蓮座。前述的「沉緩」用於形容這個舞作並不合適。猜想林麗珍老師並非「選擇『慢』」,而是「放棄『速度』」。因為「放棄『速度』」也就去除了具侵略性與競爭態度的行動,使得所有的角色都極具靈性;在宗教儀式當中,神的來或去都為信徒所關注,但是在放棄速度的經行步伐裡,神與人的階級之分模糊了,觀眾的感官被打開甚至放大,舞台上沒有一項精緻的工藝會被目光遺漏,這些細膩的工藝品不再僅僅為了搶奪目光或追求利益而存在。放棄速度以後,去除真正被祭奠的神祇,反而讓人的靈性被清楚看見,讓鬼神的人性顯得為妙為肖,所有界線被緩慢的舞步打破,當階級的界線模糊,人的靈性被啟迪,神的人性被同理,不就是令人心嚮的平等世界嗎?

《花神祭》

演出|無垢舞蹈劇場
時間|2015/09/1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花神祭》淺藉四季更迭之演繹,深入生命真理,將智者觀境而轉心的意境轉化為淺顯易懂的方便法門,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作品。(余俐穎)
9月
28
2015
〈夏影〉、〈冬枯〉兩支以男舞者為主力,又要表露陽剛暴烈,與母性柔情的〈秋折〉形成強烈對比。此時便需要達到「舞者即巫者」的氣場,把人本身的靈魂交換出來,去投向內在的極致,在身體的氣色之間,凝聚了一股力量。(葉根泉)
9月
22
201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