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脫儀式的觀,照亮心中的無《花神祭》
9月
28
2015
花神祭(張震洲 攝,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8次瀏覽
余俐穎(社會人士)

這是我第一次觀賞無垢舞蹈劇場的演出,震撼程度超脫文字所能承載的定義,但仍因留戀於被觸及到內心中更深、更靜、更遠的靈之所在的那一刻,而私心想寫些什麼來留住對整部作品的感動。然寫到一半時又很掙扎,因為深知自己對於空無的體認仍非常拙劣,又如同觀《花神祭》得到的體悟:無論用多少字、多華美的詞藻,都無法留住那絕美的花神/當下。

劇場源自於古老的宗教儀式,又無垢舞蹈劇場本就為儀式劇場,《花》直截了當地設計在舞臺前緣放置一盞盞紅色的蠟燭,讓觀眾踏進劇場的同時也走進了心中的道場。這些搖曳著的燭光無聲卻炙熱地迎接四面湧入的各色眾生,彷彿自然中綿延的生命接納萬物的聲之躁動。直到一位象徵問法的舞者靜緩而莊重地敲擊銅鑼,平息眾聲之碎動,演出正式開始──鑼聲揭開的不僅是儀式,更是眾生對天、對神、對自然的提問:「何謂空?何謂色?何能離苦?何能得樂?」

祭典以〈春芽〉揭開序幕,象徵生命之聲的擊鼓者,與手捧生命之火的舞者緩緩劃過舞臺,應允了舞台上代表種子的燭光,隨之甦醒抽芽,也同時點亮觀眾心中的無名,讓自然朝「觀照」的眼睛走來。接在此一序幕之後的,是整部作品中我最喜歡的雙人舞蹈:青白的燈光在前舞臺畫出一條通道,兩位全身靜白、唯雙頰緋紅的舞者自左右緩緩步出,低垂的視線及緩慢的步履將兩磁場間的張力醞釀至極。不同於大眾執著於相遇時的纏綿,此處的情感皆著墨於相遇的前與後,交會時的繾綣反被留做點睛之用,營造出生命綻放如擊石火般的短暫而永恆之美。

相較於〈春芽〉的羞澀與含蓄,〈夏影〉之生命力則狂放地登場,敲打竹竿的舞者雖舊不疾不徐,但嘶吼聲伴隨著鼓動的節奏,一次一次加重的力道,將整個場域的慾望熬煮至濃稠而熱烈,在達到沸點後迸發卻又倏地被吸乾搾盡,徒留一縷縷不甘的呻吟;在後方幽暗處等待著的秋,這時緩緩步出,承接住殆盡的夏,是為〈秋折〉之始。在低吟唱頌中,秋緩緩空出自我,成為包容萬物的靜謐搖籃,所有對生之執著皆在此時戛然落下,冬的步伐也悄然而至。

〈冬枯〉由後舞臺的樂隊開場,以琵琶彈奏呼應紛飛的雪片,雕琢出立體而細緻的雪景。觀眾的意識被冬日蕭瑟的氛圍環繞,靈魂不覺感到寒冷而開始瑟縮。舞者隨著悠悠的洞簫聲揮舞竹竿,試圖在狂暴的大雪中以生命最末的餘力,劃開逐漸凍結的出口,但最終仍筋疲力竭,落地歸根。正當以為一切將邁向結束之際,象徵生命之火的舞者與擊鼓者卻再次自右舞臺緩緩步出,整個儀式從終轉為始。

〈跋〉以紅色的光與心經唱誦聲包裹住被雪白覆蓋的舞臺,四方春芽莊嚴而平靜地走向歸根的冬,彷彿一切仍在初始之時;輪迴的意象被點亮,一開始問法的答案全裝載在這一刻: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觀照輪迴,了悟無有,即無苦樂,

揭諦揭諦──去呀!去呀!

波羅揭諦──彼岸去呀!

波羅僧揭諦──大家都到彼岸去呀!

菩提薩婆訶──邁向生命的圓滿!完成生命的覺醒!

當舞者們手捧蠟燭,靜緩而虔誠的謝幕時,我才驀然明瞭,這是他們以一盞盞自己的心燈點亮儀式、照亮觀者心中的無明。而對自然的謙卑與崇敬之情,也在藝術總監林麗珍安排的獻花,供養在舞臺的燭光前達到飽和點。幕降下的一瞬,宛若親手將壇城沙畫推散,舞者及觀眾猶如各色的沙粒紛紛離去。一直靜坐於舞台左側的問法者(又或為舍利子?)才緩緩起身,手捧心燈隨著離去,更彰顯出方才問的法、得的法皆如夢幻泡影,一切終將回歸當下。

《花神祭》淺藉四季更迭之演繹,深入生命真理,將智者觀境而轉心的意境轉化為淺顯易懂的方便法門,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作品;以「色」來說,整體無論在舞臺、燈光、妝容、服裝及音樂編制,皆以極簡且直白的語法道出自然之真與美,將超脫與追求適切地合而為一;以「空」來說,整個演出已超越「觀賞」的意義:如繁花以己獻祭,無垢舞蹈劇場以自身映照自然,在短短的兩小時中,觀眾得以「觀」境中之「眾」,讓「花神」走進心中,完成生命的覺醒。

《花神祭》

演出|無垢舞蹈劇場
時間|2015/09/2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夏影〉、〈冬枯〉兩支以男舞者為主力,又要表露陽剛暴烈,與母性柔情的〈秋折〉形成強烈對比。此時便需要達到「舞者即巫者」的氣場,把人本身的靈魂交換出來,去投向內在的極致,在身體的氣色之間,凝聚了一股力量。(葉根泉)
9月
22
2015
「沉緩」用於形容這個舞作並不合適。猜想林麗珍老師並非「選擇『慢』」,而是「放棄『速度』」。因為「放棄『速度』」也就去除了具侵略性與競爭態度的行動,使得所有的角色都極具靈性。(王昱程)
9月
21
201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