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自由的《自由步》
6月
02
2015
自由步(張震洲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1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新點子舞展」已被視為國內藝術家呈現新時代觀點的創意舞台(節錄自《自由步》節目單)。常常,我們以「新」做為號召,前瞻卻忘了後顧,回頭想想,對於某些已知的表演美學或方法,我們又精熟了多少?蘇威嘉的《自由步》研究,小火慢燉,煨出濃郁卻不張揚的自由味。

很明顯,《自由步》不是一個在創作形式、身體美學上研究的實驗作品,甚至可以說,這支作品的美學與呈現方式並無「新」穎之處。好比實驗劇場的空間,在《自由步》中若替換為鏡框式舞台,大概也無差別。唯一變數,可能是因為距離而影響觀眾體驗舞者存在狀態。片段之間,以暗場轉換,平淡樸實,大概也說明「Freesteps」系列練習的階段呈現。燈光乾淨簡約,切中要點,一片灑落一個世界。恬淡中微微驚豔的,是隨著燈光變幻莫測的褐色地毯,除了撥弄著一會兒黃沙滾滾,一會兒冰冷工廠的視覺幻象,也挑逗觸覺質感:聽著舞者的腳與地毯接觸所發出的細微聲響,想像在上面舞動,該是如何的狀態?

空間與劇場元素的簡約大氣,只為將舞者狀態與舞步編排襯托極致。所以我們看見,雨中,女巫以臀帶腰至肩,創造自由如風的雙臂,旋轉晃動,頌揚這場得來不易的及時雨。又看見,彷彿荒漠又如沼澤中,拖著深陷泥濘的雙腳,在渴望與死亡中掙扎的生物。轉瞬,來到深海,女舞者們極緩慢的旋擰如款擺的海葵,我們只是跟著呼吸,不知不覺中海葵就移動了大半舞台。極其控制身體的三個片段後,燈光碰的一聲,黃懷德出現了,踩踏輕快舞步、奇異律動,繞行空間,時而飛揚,時而輕躍,其實在場上,看見的不只是黃懷德的獨舞,而是黃懷德與音樂的結構即興雙人舞,並行卻不刻意統一,規則中,自由若隱若現。黃懷德不只出現了,他其實活在台上。同樣的精神,卻以不同方式呈現,極其控制的腰與腿,葉名樺是活在地上的芭蕾伶娜。她未曾站起,以騰空的腰為軸心,翻轉、著地飛揚,也許不太舒服,然而當控制越過一個界限,那便有可能是某種自由,她耽溺在自己的絕美中,不自由也自由。

至此,即便蘇威嘉的創作方式與舞者的表演美學非新穎,但不容忽視的是,標題大大的「自由」與舞者們的表演狀態,其中透現的拉鋸,是一直以來人類身心對自由的糾結情緒,反映身心的舞蹈當下,正是探討自由的絕佳媒介。其實,我們永遠無法真正探討自由,因為自由像風,無名無形。因此,與其說探討,不如說在每個瞬間,來來往往,與風般的自由共存共舞,竊取片刻溫存後,再繼續飄著。所以,蘇威嘉不「談」自由,他只丟出現象,丟出他與舞者共創的世界,其中若有自由,也許是我們照見自己心裡的渴望吧。

《自由步》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5/ 05/ 30 19:30
地點|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一個舞步的選擇,遂都像是一次復返,欲回到那些無以名之的片刻;而最觸及我的,或正是觀看著舞者每一個的動作,都體現一種凝視,令你感覺到,來自另一雙目光不移的眼睛。 (李時雍)
6月
08
2015
當編舞者選擇讓舞者坦然面對自己的軀幹,用身體去訴說無法掩飾的語言時,也就真正的讓舞者脫離了外在軀殼,從被捆綁於這個世界的肉身中,重生了。(陳逸璋)
6月
02
2015
基調是幾個意象的片段組成的詩篇。幾乎每個片段都有它的精采之處,值得玩味深嚐。但當這些片段要被組成一套節目時,就顯得主旨企圖薄弱,以至於不知如何收尾。(陳品秀)
6月
01
201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