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舞步《自由步》
6月
08
2015
自由步(張震洲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1次瀏覽
李時雍(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提到《自由步》,蘇威嘉一再回憶及2008年觀看紐約舞蹈家艾略特.費爾德(Eliot Feld)編舞、陳武康演出的《YAZOO》,「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往往不需多說什麼,就已經令我感動不已」。他所描述的費爾德作品,回歸至純脆的肢體、舞步,更可見於2013年由驫舞劇場引介、製作的《馬上三人》;我是在當時第一次觀賞到蘇威嘉演出費爾德的《Zeppo》系列,小丑、默劇般的詼諧身姿,滑著旋轉椅,飛翔過舞台時,又有著芭蕾的輕盈。

回到舞步,回到steps,那一聲如腳尖輕脆的發音,時而細碎不成篇,有時迴響,「Free Steps」成為蘇威嘉2012年自研究所畢業製作迄今的系列創作,我亦曾在北藝大舞蹈學院展演《跳房間》(2013)看過其中一個版本。這些中、短篇幅的片段,各有其動作上的探索;當其中九段,集合而成此次「新點子舞展」中的《自由步》,你才忽然意會到蘇威嘉作為一個編舞者,他所欲開展的面向:一則是回歸身體性的動作的美感,另一則,或許也是有如數學計算般的結構性的美感。

譬如我特別喜歡的第一段。淺淺的雨水音聲直到開場。舞者陳珮榕兀自以各部位關節,腕、肘、髖,緩慢而流暢地擺動,尤其雙手的伸延,及足踝的轉動帶動著身體。並由原地,漸次移動至另一側光區;舞台上以簡潔的光線區域為隔,舞者持續骨與骨的旋動,復沿對角線緩步移著,再退至後側,腳步在空間中,遂畫出一個簡約的線條。蘇威嘉以主題重複的動作、以極限音樂如Steve Reich〈Drumming: Part III〉、以舞步在空間中幾何般的調度,令人想起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的《Fase: Violin Phase》(1982)。確實,我感覺《自由步》中的幾個片段,是可以比讀於姬爾美可編舞結構性的經典。

蘇威嘉異乎深情地,凝視著動作的片刻,特別各個舞者的獨特身勢,雙手扣握囚於身後的擺盪,背躺在地伸延著足尖的踢行,踩踏細小的碎步,或兩兩坐成椅子的雙人;在這些幾乎難以名狀的段落間,一段由唯一男舞者黃懷德裎裸身,沿著台上圓周,建立在芭蕾步伐和跳躍的持續的奔馳,自然引起目光。於此,再次看到蘇威嘉所謂的「舞步與聲音的關係」;對我而言,男舞者奔馳與頓停中所環繞出場中的圓形空間亦如祭壇,卻也彷彿遙相呼應著世紀前音樂與舞蹈雙生的《波麗露》(1928)場上那一個圓台。

費爾德在《馬上三人》中曾與陳武康帶來一支《Transit》,人身囚禁在台前狹小木箱,須艱難地穿梭於橫木間,從一角到另外一角,記憶中,音效攸關戰事。如果說費爾德藉裝置和音響,藉肉身在延展的極限中,觸及了某種當代性的暴力,蘇威嘉的倒數二段,則安排四位女舞者曲膝環坐,手扣著手成矮牆,黃懷德據中佇立,光域內,藉由動作集中在胸前、肋骨之間的急劇收縮,表現肉身的姿態,並不時傾倒,復被四位舞者所抵擋、推回至原來位置,覆蓋著是持續粗糙的音響,隱指著另一種肉身暴力。而九段,六位女舞者兩兩一組,在空間中結構性的調度、換位,排列組合,令人想起《Rosas danst Rosas》(1983)的第三、第四主題。

這些年,台灣新一代編舞者多少承接了同源的舞蹈劇場風格;蘇威嘉與他的《自由步》系列,無疑而少見地,回應了另外一脈可以看向他的老師費爾德,或者如姬爾美可等,回歸舞蹈肢體性、結構性的創作。有時像數學,有時像雕塑。又其中,相當有賴於合作舞者們的身體特質。對我們而言,如何理解如此的作品?我想總是可以回到前所引述編舞者說的,迷惑人的觀舞體驗,「那是我第一次看著舞蹈,流下了眼淚」。《自由步》裡每一個舞步的選擇,遂都像是一次復返,欲回到那些無以名之的片刻;而最觸及我的,或正是觀看著舞者每一個的動作,都體現一種凝視,令你感覺到,來自另一雙目光不移的眼睛。

《自由步》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5/05/3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編舞者選擇讓舞者坦然面對自己的軀幹,用身體去訴說無法掩飾的語言時,也就真正的讓舞者脫離了外在軀殼,從被捆綁於這個世界的肉身中,重生了。(陳逸璋)
6月
02
2015
蘇威嘉的創作方式與舞者的表演美學非新穎,但標題大大的「自由」與舞者們的表演狀態,其中透現的拉鋸,是一直以來人類身心對自由的糾結情緒,反映身心的舞蹈當下,正是探討自由的絕佳媒介。(樊香君)
6月
02
2015
基調是幾個意象的片段組成的詩篇。幾乎每個片段都有它的精采之處,值得玩味深嚐。但當這些片段要被組成一套節目時,就顯得主旨企圖薄弱,以至於不知如何收尾。(陳品秀)
6月
01
2015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