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的手札《自由步》
6月
01
2015
自由步(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03次瀏覽
陳品秀(特約評論人)

蘇威嘉是有點胖沒錯,但他跳舞的時候,也比一般的舞者多了一點音樂性。在這次兩廳院企畫的「新點子」舞展,驫舞劇場推出蘇威嘉首次編作的整晚作品《自由步》,他編舞,也跟跳舞一樣,他對音樂的處理展現了細膩的敏感度。

《自由步》沒有什麼特別想表達的企圖,一段段的獨舞、雙人舞,只在音樂聲響的各種情境中,呈現著對自由的渴望所踩的步伐。

一開場是水聲。

一名女舞者在台上,挺出右肩,搖著晃著帶出左肩,下巴,就這麼左搖右擺地跳著她自己的韻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發生。但看著她的動作,就好像雨滴激起的漣漪,一次又一次地重覆,每次都有些微的不同,所以你會盯著它瞧,忘卻這雨要下多長。

忽而,這聲響營造出來的水,密度變大了,清澈的水變成了墨。舞者的移動變得遲緩而困難,劃過地板的雙腳,如此沉疴,像乾枯的毛刷在油膏裡拖著攪著。

又是一名獨舞者。她躺在地上,高高挺起她的腰臀,用頭肩撐著地板、用腳尖行走。她挺得那麼高,不為了誰,也沒要誘惑誰,一切的移動只為了她只能這樣,或只想這樣行走。

女高音孤單地唱著。

又是獨舞。她交叉著腳站著,用腳掌外側一拐一拐地扭走。她的腰也扭了,肩也偏了,臉也側了。不禁要想:假如下一刻她忍不住哀戚,是否也只有左眼會流下眼淚?到最後一刻,她用整個身體,奮力的反向扭轉,來展現她的抗議,但她的抗議,也就僅僅這麼一下而已,隨即消失在黑暗之中。

《自由步》的舞台很簡單,只鋪了一大片褪色的紅地毯。沒有其他了。但這片地毯在燈光巧妙的配色下,有時是灰水泥,有時是黃沙地。簡樸,但富含詩意的象徵,讓觀眾的眼光專注在舞者的身形和律動上。因為是地毯,不是舞蹈專用的塑膠地板,所以看不到輕快的滑步或快速的轉圈,幾個片段下來展現的,都是那樣的形單影支,孤獨而倔強的身影。

唯一一段明快的段落,是黃懷德的獨舞。他在近似中東的樂聲中,以一長兩短拍的小跳步,繞著舞台大圈行進,但即使是如此帶出旅人的節奏,依然有著黃土地的獨行風塵。

但黃懷德的另一段演出,卻展現出強烈的對比。

火車聲快速行進著。四名女舞者坐在地上,四手相扣,緊緊地圈綁著獨立於上的他。小小的光束只打在他身上。當他快速地舞動時,就像車窗外接續閃過的明滅燈影;他的手在胸前、腹部迅速劃過,如此有力,彷彿下一刻就要開腸破肚。圈綁的力道讓他可以抵抗地心引力,傾斜著身子舞蹈,鋼鉤彎曲的手臂張揚著,一如在暗黑隧道揮舞鐮刀的鬼魅。

《自由步》的基調是幾個意象的片段組成的詩篇。幾乎每個片段都有它的精采之處,值得玩味深嚐。但當這些片段要被組成一套節目時,就顯得主旨企圖薄弱,以至於不知如何收尾。尤其當最後一段,所有舞者一起上台起舞,感覺是為了結束而硬要編作的「大結局」。

也不知從何時開始,或是由誰規定,好像編舞家都非得成功地編出整晚的作品,才能獲得他「轉大人」的徽章。但如果一個作家擅長寫詩,誰又會要求他非得寫個長篇小說才能證明他是作家呢?

如果《自由步》是本詩人的手札,我會願意把它帶回家。

《自由步》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5/05/28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一個舞步的選擇,遂都像是一次復返,欲回到那些無以名之的片刻;而最觸及我的,或正是觀看著舞者每一個的動作,都體現一種凝視,令你感覺到,來自另一雙目光不移的眼睛。 (李時雍)
6月
08
2015
當編舞者選擇讓舞者坦然面對自己的軀幹,用身體去訴說無法掩飾的語言時,也就真正的讓舞者脫離了外在軀殼,從被捆綁於這個世界的肉身中,重生了。(陳逸璋)
6月
02
2015
蘇威嘉的創作方式與舞者的表演美學非新穎,但標題大大的「自由」與舞者們的表演狀態,其中透現的拉鋸,是一直以來人類身心對自由的糾結情緒,反映身心的舞蹈當下,正是探討自由的絕佳媒介。(樊香君)
6月
02
2015
許多看過「愛的循環三部曲」的人們,似乎也都將更多的讚譽留給了前一次來台的《強迫症之戀》,不過當我們看見《心》之舞者猙獰的嘶吼面容與嘴裡發出的喘息時,卻也難以否認身體或心理都在不自覺中,止不住地於體內深處怦怦亂跳,即使當晚的國家戲劇院未必是最適合的載體,過遠與過大的空間些許削弱了舞者充沛飽滿的能量,但筆者還是能隱約看見觀眾席上部分的人們在躁動著
3月
30
2023
這樣的演出在台灣也許是大膽的,它可能使人陷入真正的睡眠,也可能引起深刻的共鳴。換句話說,這是一支需要緣分的舞作,它考驗觀眾的文化程度、音樂喜好、個性與形式接受度,而這一切都攸關記憶。
3月
27
2023
舞題中的「一萬」,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數字,而是台上十八名舞者秒秒繁衍創造出來的「眾多」姿態的集合。「姿態」指的是由慾望、情況、背景、技巧所激發的動作(註)。在不重複動作的前題下,展現「姿態」的即生即滅。但,動作到底是什麼?該如何去計算「一個」動作呢?
3月
24
2023
舞者們演繹的是共有的感性肢體,基於在愛情中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大量情緒,從最美好到最哀傷的快樂既痛苦分級表中,解析與拆分情感在身體上的表現,唯有從獨立的個體中發散,並不評判男性無法如此性感,也不妄語女性不可能堅毅,他們也不推舉與拉扯彼此,就是在群我關係中展現自己,適度中與對方互助與扶持。
3月
22
2023
邊觀賞此舞作(搭配耳中聽到的多變音樂),可以感受到事物在爆發地破碎後被修復,以及舞台空間背後隱喻的、被傷害撕裂後的療傷過程,這樣的黑暗感性使人在不安之餘奇怪地為之著迷⋯⋯
3月
22
2023
比起近年來台灣舞蹈家的溫文儒雅,劉冠詳的瘋狂猶如一條前衛到無以復加的歧徑,將筆者心中對舞蹈既有的型態,推翻到難以想像的境地,筆者甚至曾好奇,是怎麼樣的心態,會讓一名藝術家會想要紀錄自己母親生前的聲音,並轉化成作品來回憶?
3月
2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