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逃一死,幸運的是殊途同歸《雌性領袖》
12月
29
2021
雌性領袖(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提供/攝影宋維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1次瀏覽

盧幸玟(臺灣大學戲劇系學生)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中講述「媚俗」(Kitsch)的概念——「媚俗」又作「忌屎」。【1】當人們在看待上帝時,不會想到上帝擁有肛門、需要排泄,即便有這麼一說:「上帝以自己的形像造人」,但當人們仍將上帝想成是全能全善、純粹精神性的。我認為人們亦在日常生活中試圖屏棄一切被視為「骯髒低俗」的事物,仿若他們不存在:西方世界的傳統是去忽略身體的弱、慾望與病,因為精神或者靈魂才是永恆,或古希臘哲學總認為擁有足夠控管自己慾望者方有德性,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欲力之人只能說是野蠻粗俗。從以上,可以看見西方世界由希臘時代以降,對於精神的推崇以及身體的賤斥。

從這個脈絡,來解讀《雌性領袖》。

《雌性領袖》由三方不同的觀點構成拉扯:一個是全然推崇精神性的,也許能說是「有德的」艾爾娜、全然擁抱身體慾望,說話不離屎尿性慾也管不住食慾的「粗俗的」葛瑞媞,以及,中性看待一切,不認為屎尿是髒的馬莉德。私認為馬莉德的觀點是有趣的,她認為上帝只要創造了屎尿,屎尿就不可能是骯髒,雖然看似精神性但從不試圖指認精神與身體之間的高低差異。


雌性領袖(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提供/攝影宋維瑄)

三人爭相看著電視講述自己的故事,大幕升起,故事也在觀眾眼前盛大展開。這些故事全是精彩奪目,年輕版的婦人們,穿著更為精緻豔麗的服裝與男人調情,她們與男人的邂逅都有他們崇尚的價值,葛瑞媞的男人粗俗而勇猛,艾爾娜的愛人虔誠。艾爾娜講述自己的愛人多麽高貴聖潔神性、葛瑞媞描述自己充斥身體愛慾的愛情故事、馬莉德則訴說自己在一間間廁所不用戴手套的清理堵住廁所的故事⋯⋯隨著故事推演,馬莉德搶下電視,堵住另外兩位老婦的嘴,講述三人故事真正的模樣。而馬莉德身處於某種不批判事物的高低貴賤的「上帝視角」,陳述的故事似乎最有真實的可能。在「真實」之中,三人的故事皆以難以直視得悲劇作結,艾爾娜與葛瑞媞,都難以直視自己的悲劇性結局。馬莉德的結局更是因為其對於身體的「過於中立」,純真而無從認知到身體的缺陷而飲下了整瓶香水而死亡。從此可以看見劇作家所提出的悲觀命題:無論對於人生抱持的態度為何,虔誠也罷污穢也罷,不在乎也罷,所有人最終都殊途同歸。

此時,除卻馬莉德,私以為觀眾也可以思考那兩位婦人的故事,究竟孰真孰假,是幻想或是現實。但無論真假,這兩人是否其實都在自己所深信的世界觀之中,說出了自己渴望的故事?劇末,大幕再次升起,三位主角所講述過的台詞聲音(角色聲音),搭配年輕版本的自己(角色)以歌舞劇的方式展演,三位角色渴望從觀眾席離場卻再找不著出口。他們帶著口罩,也仿若成了觀眾,尖叫奔逃但無路可出。也許,死後的世界,就是不斷的回放自己曾經的痛苦深淵而成為地獄牢籠。

想起卓别林有言:「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當人們的結局已然註定,成為一介亡靈,觀賞人間世界,其實所有故事無非都成了荒謬俗爛無比的庸俗歌舞劇。而當我們同在一起,在死後世界望向俗世,他者的人生俗濫如八點檔,即快樂無比。


註釋

1、Kitsch為原文,譯者呂嘉行翻譯之版本,譯作「忌屎」。

《雌性領袖》

演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冬季公演
時間|2021/12/19 14: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