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與暴力美學合成的變貌《孝義雙全—徐庶》
7月
24
2024
孝義雙全-徐庶(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34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3年度專案評論人)

由高密度殺伐與惡意籠罩的舞台,《孝義雙全—徐庶》在人性的暗面煉成情義至高的江湖浪漫演義。復仇主線情節縫合演義和武俠片兩者,時空精準定在大眾所認知的主流歷史想像——徐庶進曹營——之前,大筆一揮重說徐庶故事。

武俠為引重塑演義新篇

在劇中可發現,導演化用武俠定調劇作的整體風格。透過武俠類型的轉化,傳統戲側重的倫理觀有了較活潑的展現空間;情義驅動「武」和「俠」兩種元素,「武」充作「俠」的具體實踐行為,推動劇中多數角色前進,而情義也令徐庶的人生走向豹變。戲劇主線在徐庶如何消化道德難題,秉持情義完成復仇。上半場先刻畫徐庶義兄何平無辜受陷而死,下半場轉向徐庶銜母命為義兄復仇的思緒衝突及行動。


孝義雙全-徐庶(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劇中武戲傾向寫實處理——不同於戲曲點到即止的武戲套路及寫意取向;多數打鬥幾乎要直到一方死亡方休。對打招式的快慢節奏更為明顯,配合攻擊者的輕蔑神態,武打群戲過程中投影閃滅著點點刀光劍氣、大聲響以及紅光渲染,甚至口吐血霧;殺機環伺展現亂世涼薄。赤裸的暴力連通死亡陰影,待死亡猝不及防蜂集,再反轉到復仇;帶來直觀而強勁的戲劇張力,牽動觀眾情緒。

暴力美學間流溢人性

表演化的寫實武戲與舞台視覺建構出暴力美感,在觀看過程提供觀眾安全的越軌體驗。現實強調的道德價值系統被暫時隱匿,而下半場復仇開展,一切混亂、善人蒙難的不平損害仍將各歸其位。基於反寫善意光輝的映襯需求,暴力成為觀眾共感的悲壯要素。其背後真正凸顯的,是亂世中人的渺小。面對巨大無法撼動的權勢者欺壓,唯有寄託同情共感的道德行為推動,才能求得奇冤平復。亦因如此,劇中織入多股情感線調劑殘酷世界,可見徐庶與義兄何平的兄弟情、何平與徐母的照護情、何平與瓊娘的夫妻情、護山虎與何平的江湖情義、徐庶與徐母的親情、徐庶與水鏡先生的師徒情。不過礙於情節採反寫,以惡對比善行珍貴的緣故。就個人所見,劇中表演最搶眼的實為兩位反派角色許昌王和吳雄。周聖淵所飾演的許昌王,氣勢壯盛,唱唸咬字清晰且聲色渾厚,深具說服力。而飾演吳雄的陳書宴透過神情,輔以略傾斜的肢體狀態帶出流氣,細膩表現包藏禍心的雙面人狀態。


孝義雙全-徐庶(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這樣有意回應時代及觀眾的訊號是重要的。給予觀眾體驗「看家戲」的實際立足點,也給予演義故事或古冊戲不同的歌仔戲詮釋想像。立足此刻的現代劇場歌仔戲,可以藉由語言的純正及演員唱作保持歌仔戲的庶民本色;再透過戲劇類型的轉譯,支撐形式面貼近時代呼聲。《孝義雙全—徐庶》揭示出傳統與通俗仍有並存可能——嘗試回答傳統如何承接時代的命題。

《孝義雙全—徐庶》

演出|小金枝歌劇團
時間|2024/07/06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