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金權的顫動魂身《美麗小巴黎》
5月
05
2015
美麗小巴黎(盜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2次瀏覽
曾福全(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學生)

距離法國巴黎九千公里外的浙江杭州,建起一座虛幻的小巴黎,那是山寨中國最大的幻影之一,也是巨富們耗費投資的驚世鉅作,《美麗小巴黎》建立在此奇異的幻想當中,以三段投射於小巴黎的故事,揭露當代發展主義底下的底層悲鳴。

辛勤工作的農人,面對國家以發展的名義強徵土地時,那股對不起祖宗三代的罪惡,完整呈現在老薛的悲憤當中,不斷的吶喊與咆哮,只為傳遞出對於失去土地沉痛與不甘。人們原本賴以為生的土地,突然變成一個價格;原本與金錢無關的自給自足,成為了買賣,最終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失所,被外界看成了瘋子,以魂身的姿態游移在失去的土地上。

在土地上協助「種豪宅」的是一群曾經的農人,過去在農村當中敲敲打打種種田都還有些興味,只是當土地不再種植作物,人們也就被「擠」出農村,到各地發展去了,而興建房舍成為城市流民的主要生計來源,那是高危險的工作,背負著性命掙錢是他們最大的覺悟,人生就是在不同的工地間輾轉流連,領著每日的工資幹活,要問他們對於人生有什麼看法,就是窮得只剩下錢罷了。

飄盪與夾雜在社會間隙的,是那位不愛自個兒專業/科系的大學生,他的「出軌」衝動讓他來到了工地幹活,這反倒成了他人生最棒的一個選擇,那是他熱愛的建築業,渾身充滿著熱情與殷切的學習力,實踐著他小時候懷抱著的夢想,最後卻因為工地安全的失誤而斷送生命,只是他自己在過程當中踏實地走在喜歡的道路上,倒也是值得了,比許多渾渾噩噩找不到熱情的大學生不知好上幾百倍。

同樣無業、沒謀生技能的貴婦小三及流浪漢,同住在小巴黎社區的隔壁兩房,小三巴著她的大老闆愛人,流浪漢與他的小狗過活,最令人欣喜的是小三/小狗VS.大老闆/流浪漢這組象徵,流浪漢呼喚著他最愛的小狗,大老闆擺弄的他心愛的小三,小三/小狗同樣受寵,流浪漢在一瞬間也能成為小狗的支配者,展現出其實沒有人是一無所有的,流浪漢也還是有精神寄託在。

串起流浪漢與小三對話的,正是他們之間所愛/所恨的那隻小狗,對於小狗的凝視與熱情,搭起他們友誼的橋樑,比鄰而居的愛恨交雜是無法言喻的快感,直到小狗的死去帶給他們兩個階級上的弭平,原來小三/流浪漢在整個社會上都是無用的,僅能透過寵愛不是人類的小狗來凸顯自身的存在,同時呈現出不只是有錢人才想養寵物,流浪漢也想養著寵物作伴,置換整個社會對於寵物的既有想像,小三最後與流浪漢的交疊,透射出無生產力的流民光環,那是被社會所賤斥的存在,僅能在邊緣的角落過活,卻能萌發驚人的生命力。

《美麗小巴黎》整齣戲節奏明快、劇情緊湊,中間偶爾的串場讓人暫且跳脫到戲外,得到一絲喘息的機會,前後的皮影戲片段,也都讓人感受到逗趣的動畫感;俱樂部的美聲主唱,也在結局傳遞出最優雅的諷刺,抽換符號的美麗想像,跳脫於日常的閒遊郊外,帶點觀光感的假日別墅,是人們消費的潛在對象,也是當代資本主義最深層的幻象,人們不斷飄盪的魂身聚集之所在。

《美麗小巴黎》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15/05/02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笑謔切入主題的《美麗小巴黎》,除非狠心冷笑到瘋駭,瘋駭到麻木不仁,不仁到與現世之荒謬差可匹配,不然這麼一齣充滿人情味的溫情小品,硬要說意圖批判未免太沈重。(林乃文)
5月
29
2015
《美麗小巴黎》並不讓人發笑連連,而是品嘗到些許苦澀。嘲弄詼諧的說話方式,或許也是我們面對資本主義浪潮下的生活的一種對應姿態。(羅倩)
4月
28
2015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