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讓我們以懷舊之名《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昭和戀歌》
3月
09
2016
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昭和戀歌(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8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無論威權時代結束於有形無形,「日治時期」向來是台灣史的黑洞(在此意指常民心中的歷史智識,而非此專業領域),相較於不用是歷史高材生都念得出口的夏商周或是唐宋明清,以時代脈絡理解日治時期,始終不是義務教育所賦予台灣人的必備能力。然而,曾真實存在的土地與族群記憶豈是三言兩語可抹盡,於是乎,「懷舊」在這不遠不近的今日,成了個吸睛招牌,脫離嚴謹學術體系,反以零碎失根的符碼象徵彼此餵養,甚至自成一美學體系,而雞屎藤新民族舞團《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昭和戀歌》既非例外,也非唯一。

劇名中「多桑、卡桑、昭和」等關鍵字、黑膠造型的節目單、現場爵士樂隊(有著吉他、低音提琴、套鼓、薩克斯風的老派編制)、舞台上的舊式方格鐵窗花、新劇、默片、日本/台語老歌、林百貨,懷舊題材必備的阿公阿嬤,甚至是根本已成為懷舊代名詞本身的台南,雞屎藤《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昭和戀歌》一劇拼湊出的時代氛圍,近幾年一再在咖啡館擺設、國片、設計品、旅遊景點,以及最大宗的文創商品中重現。然而在如花布般撩亂的回憶憧憬中,究竟有多少時候,能嚴正提出比「我小時候在阿嬤家看過」這句話更有歷史力度的回音?

第一個登場的「懷舊」畫面(在那之前是老派爵士樂團現場演奏,不過當然也可被視為一種畫面),是螢幕投影的武俠影片;接著,真實俠客闖進舞台,前後上演了影片場景。在影像與現場關係尚未建立時,卻瞬間被觀眾席走出的敘事者打斷。從她台詞中,我們得知俠客演員是她的阿公,而這齣戲真是關於她阿公阿嬤的家族故事。只是很可惜的,除了早已從宣傳文案中得知的人物資訊(如林百貨櫃姐阿嬤、懷抱日本明星夢的阿公),我們始終無法再多了解角色些什麼,彷彿他們的存在只是為了要帶出一個又一個懷舊場景。儘管在劇末隱約感受到角色實有更多話要說(像是純純歌聲中「文明女」面對家庭責任的掙扎,或是阿公只敢夢想卻卡在現實的失落),甚至在開場兩人初相遇時即已預示主題,卻甘讓這些真正具有戲劇張力的細節淪為紙尪仔般的單薄背景,甚為可惜。

事實上,儘管以「懷舊」作為全劇主軸,其本身的歷史感未明確處理。節目單提到此劇「以懷舊的『新劇』表演型態重現台灣五、六0年代的內台戲時光」,姑且不論五、六0年代國民政府來台初期顯然與昭和林百貨(政權轉換後被轉作他用)、新劇(皇民化時期即逐漸沒落,被日本政府收編為政宣劇)、日本歌舞等時代場景有著相當大的出入(無意挑節目單語病,但這恐怕也並非只是「語病」而已),劇情中夾雜日治元素與後期美軍駐台、阿兵哥冰果室等背景,雖以著名的天皇投降廣播隱約透露時代轉移,卻依然隨興地藉「昭和戀歌」此帶有特殊歷史指涉的框架加以包覆,彷彿懷舊本身已脫離任何根源,成為虛構的平行宇宙。

綜觀全劇,或許「單薄/失根」正來自「中心觀點」之闕如。貫串各場景的敘事者,游離於平實的家族口述歷史,與交雜著奇想的故事渲染間,令人分不清創作者究竟是帶著何種動機回溯過往。重返的是真實場景,還是日後回憶?劇名之「多桑卡桑」很明顯地暗示了二代關係,但真正的敘事者卻是「我是聽我媽說的」之第三代。到底是見證了父母關係的當事人?或是轉述者?此劇不但並未處理這樣的混淆,更放任彼此間的矛盾搶盡焦點。舉例來說,敘事者本可利用「轉述者」之優勢,化歷史為故事(許多段落的確也可看出如此企圖),藉此解釋上文所述史實混搭一事,將家族編年史重現為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般由感官喚起的時代氛圍,為故事、記憶、歷史畫上撲朔迷離的界線;然而敘事者卻又多次反過頭來以各種方式(如照片等第一手史料)切回當事人觀點,強拉觀眾回到歷史現場場景,甚至於劇末邀請「第二代」現身說法,感性時刻竟只總結了此劇互相牴觸的敘事邏輯。

儘管在形式上,《昭和戀歌》一劇自有其豐富多變之處,如結合漫畫、默片等視覺元素於影像中,或是說書人敘述戲劇場景的多重時空,卻無助於釐清其敘事結構。此例在音樂上特別明顯:選取多首歌曲皆具完整曲式,且風格強烈,往往這首才剛突破重圍抵達終點,另一首馬上啟程,毫無連結過門,更無前後呼應鋪陳,連帶地削弱了整體音樂的張力。偏偏最可用音樂提供訊息、承先啟後的轉場時刻,卻是一陣尷尬無比的寂靜。精選輯式的拼盤音樂,自然也切割了舞蹈段落,再加上台上角色追隨敘事者「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場景重現,實放棄了任何戲劇發展之可能,和此劇眾多元素一同失去時間的堆疊,成了表面的存在。

平心而論,要說此劇毫無中心脈絡,也非全然為真。從歌曲清單,倒透露出某種不知是巧合或是刻意的弦外之音:除了必備台語、日文,或是雙語混雜老歌如《月夜愁》、《台南進行曲》、《跳舞時代》外,更使用了大量的各國老歌。一方面既呼應了懷舊的時代氛圍,但另一方面這些歌曲(包含台灣老歌)更有著少見的共通點──無論是《Un homme et une femme》電影主題曲曲調(後以小野麗莎Bossa nova版更為人熟知)、納京高操著不標準的美式西班牙文演唱《Aquellos Ojos Verdes》與《Quizas》,甚至是潘迪華以英文模擬黃梅調的《ding dong song》,都充分突顯了在音樂中任由異語言交融的某種「洋涇濱(pidgin)」狀態。在這音樂選擇上的小細節,倒是體現了在那殖民年代,各文化如音樂般彼此滲透地不留痕跡。

正如這些歌曲所呈現的,不需依附特定時空也可暗示著某種時代精神,我不禁困惑著,那麼從家族回憶中抽離的素材,又將怎麼點出超脫於個人的時代記憶呢?懷舊,總該有著更明確的根據與動機,否則就只成了「我阿公阿嬤也是」的彼此取暖而已。

《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昭和戀歌》

演出|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時間|2016/03/05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台灣小劇場及現代舞曾走過一段追溯記憶、尋找身體的實踐,發現既非傳統戲曲,亦非民俗藝陣,也不是太極導引,不是南音,不是南島,不是八家將、三太子、太鼓或儀式祭典……,沒有一種現成的身聲圖式,可以直接援引,稍微加工,就組裝成新的身體;也沒有不透過骨骼、肌肉、血液深度咀嚼、解讀而鍛造的身體語彙。(林乃文)
3月
10
2016
一開始的百貨公司小姐,女舞者擔任小姐,一位男舞者擔任主管,看出執掌權位以男性為主,〈梅蘭照相館〉五位女性舞者運用服裝及肢體表達想要掙脫的情緒,從高跟鞋脫下,把美麗頭紗用力地扯下,宣洩對於男性所持有的霸權與心中交錯的情感。(林貞言)
3月
08
2016
秀琴與米雪演出在近距離的內台戲院裡,與觀眾產生某種不全然依賴文本敘事所建立起的親近感,讓在所謂現代戲劇中,依賴角色認同來建立觀眾與演出之間的戲劇關係,出現了戲劇性(theatricality)的其他可能性。(汪俊彥)
6月
04
201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