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新演翻作內台光景《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昭和戀歌》
6月
04
2015
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昭和戀歌(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8次瀏覽
汪俊彥(2015年駐站評論人)

雞屎藤新民族舞團近年來以府城台南為根據,多方嘗試如文學改編、舞蹈劇場等各種表演形式;也盡情遊走室內外表演空間,如古蹟、廟埕、禮堂、百貨等,每次的演出地點選擇常常讓人眼睛一亮。在形式與空間之外,雞屎藤新民族舞團也有意識地以歷史記憶出發,從文獻、方志、口傳與文學中尋找材料,追溯又同時再現清朝與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的前世今生。這一次《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昭和戀歌》導演陳慧勻選擇在鹽水的永成戲院演出,並且將故事延伸觸及戰後的臺灣生活,邀請當今臺灣歌仔戲的重量級明星張秀琴與陳米雪以新劇的表演方式,加上藝術總監許春香的編舞,一方面敘述家族記憶,另一方面也重現時代風華。

演出是作為孫女的導演陳慧勻與作為女兒的藝術總監許春香,從外公(多桑)、外婆(卡桑)的生命歷程中提煉而成。多桑在日本時代就是個小開、黑狗兄,出生在經濟條件相當不錯的環境,卡桑也門當戶對、是黑貓姐;多桑曾經就讀東京藝術大學,喜歡聲樂、會敷面膜、聽留聲機、西裝筆挺、玩相機、開冰店;卡桑則是林百貨招聘的第一代服務員,套裝、香水、高跟鞋、最新的髮型設計、喝咖啡、吃西點,多桑與卡桑的青春,停留在昭和時代也是摩登時代。許春香在演出的設計中,運用永成戲院並不寬敞的內台戲院舞台,細緻地處理舞者的身體,尤其在動作的細節中,看到角色與身體的關係;舞者踮腳、嘟嘴、上身伸展、下身曲折、手指翹動等,同時大量運用關節調整身體角度、清楚安排動線與場面調度,並且輔以小道具如西瓜冰棒、扇子、冰碗、湯匙,讓舞台充滿動力與景觀,從頭至尾將觀眾的眼光鎖定在舞台。也因舞者並不疏離於劇情敘事之外,而在每一場小片段都適切地找到角色,讓整場演出並不因為大量舞蹈動作而覺得與故事格格不入,反而因為舞者,充滿了演出設定的時代感(從殖民時期到戰後、從日常生活到職場工作)。

特邀的主角多桑張秀琴與卡桑陳米雪,則在演出中展現了另一種的表演關係。如果說前面所說的舞者與編舞結構了整場演出的時代與敘事,秀琴與米雪除了角色設定的演出之外,還帶出了內台劇場中明星演員與觀眾、除了觀眾投入劇情敘事之外的劇場關係。大批秀琴的粉絲,近似包場的重複進場欣賞與支持秀琴,秀琴的表演以角色、臺詞、動作的熟練度而言,對照於米雪,實在略微不足,但卻絲毫不減秀琴的舞台上耀眼的明星風采,導演也滿足了粉絲對於「給我秀琴」的期待,讓秀琴在每一套服裝襯托下都星光熠熠。秀琴與米雪演出在近距離的內台戲院裡,與觀眾產生的某種不全然依賴文本敘事所建立起的親近感,讓在所謂現代戲劇中,往往大量依賴角色認同來建立觀眾與演出之間的戲劇關係,出現了對於思考戲劇性(theatricality)的其他可能性。

製作仍有美中不足之處,孫女導演作為敘述者,並沒有清楚建立孫女與外公、外婆的關係,所謂的「多桑、卡桑」更適合由女兒的視角來重現。如果期待以孫女作為敘述觀點,則必須更強化女兒與孫女間的傳承關係,或許會讓整場演出的再現觀點更為一致,家族記憶的譜寫也會更動人。

《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昭和戀歌》

演出|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時間|2015/05/30 19:30
地點|台南鹽水永成戲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台灣小劇場及現代舞曾走過一段追溯記憶、尋找身體的實踐,發現既非傳統戲曲,亦非民俗藝陣,也不是太極導引,不是南音,不是南島,不是八家將、三太子、太鼓或儀式祭典……,沒有一種現成的身聲圖式,可以直接援引,稍微加工,就組裝成新的身體;也沒有不透過骨骼、肌肉、血液深度咀嚼、解讀而鍛造的身體語彙。(林乃文)
3月
10
2016
貫串各場景的敘事者,游離於平實的家族口述歷史,與交雜著奇想的故事渲染間,令人分不清創作者究竟是帶著何種動機回溯過往。重返的是真實場景,還是日後回憶?劇名之「多桑卡桑」很明顯地暗示了二代關係,但真正的敘事者卻是「我是聽我媽說的」之第三代。到底是見證了父母關係的當事人?或是轉述者? (白斐嵐)
3月
09
2016
一開始的百貨公司小姐,女舞者擔任小姐,一位男舞者擔任主管,看出執掌權位以男性為主,〈梅蘭照相館〉五位女性舞者運用服裝及肢體表達想要掙脫的情緒,從高跟鞋脫下,把美麗頭紗用力地扯下,宣洩對於男性所持有的霸權與心中交錯的情感。(林貞言)
3月
08
2016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
我們可以看見「因為/所以/然後」,在亞倫.路西恩.奧文的劇本中,並沒有絕對穩固的邏輯性,不同人稱的交互運用,一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蹈劇場中擅長的「重複」與「拼貼」。這種技法固然有其力度,但熟悉感也油然而生。而舞者的身體表現也呈現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式化語彙,如「Lip Sync」的誇飾肢體、「純肢體」的流動線條,以及「虛擬劇場」般將物件藉由身體呈現等方式,筆者也是將其視為一種多元現象。在這種多元現象下的產物有時不免容易產生疲勞,但有時也會反應出極其特殊的化學變化於舞者的表演狀態之中,就像臺灣舞者林士評被塗成像科特尤斯(Kurt Jooss)《綠桌》中死神扮相,且身著紅衣女裝的姿態時,其呈現出的一種自信與迷人,不僅沒有令人感到絲毫突兀的違和感,反倒有一種牽引般的魔力引人入勝。
3月
12
2024
在這個充滿誠實與虛假、愛與欺騙的世界當中,《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藉由舞者的肢體語言與口白聲響加強表現層次與力道,將視聽體感相互交融。無論是語調的變化、情緒的轉換,以及呼吸的節奏,宛如勾勒出生命歷程中種種起伏與轉折,使觀眾更能深刻地體驗人生中的起承轉合。而音樂、燈光與節奏的巧妙結合,將作品的情感層層堆疊令人心馳神往,打造了一場充滿感官刺激的藝術饗宴,帶領觀眾進入一段探索人類情感和關係的旅程。
3月
12
2024
群體的概念使肢體嫁接在彼此的肢體之上,在這裡鄭宗龍並沒有明確地刻畫動機,而是透過一連串的現象來回應無無明盡的意識觀想。這樣難以捕捉、不可視的質感,以筆者個人的直觀感受來說,同時結合編舞者自身人格與背景來進行梳理,《毛》有大部分的創作核心依舊是向其兒時的童年回憶「童乩」靠攏。然而無定向的身體路徑、見山是山的現象敘說,在許多舞者空靈甚至理性的面部表情底下,似乎蘊生不出我們刻板印象中的艋舺喧囂,對應到的是來自Sigur Rós其精靈般的夢境殘響,以及直入火山流質與冰冷空氣的地理風貌:自然現象,這恐怕是理解《毛》更好的方式,同時也是編舞者如冰晶般構築舞蹈肢體的其中一種可能也說不定。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