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新演翻作內台光景《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昭和戀歌》
6月
04
2015
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昭和戀歌(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0次瀏覽
汪俊彥(2015年駐站評論人)

雞屎藤新民族舞團近年來以府城台南為根據,多方嘗試如文學改編、舞蹈劇場等各種表演形式;也盡情遊走室內外表演空間,如古蹟、廟埕、禮堂、百貨等,每次的演出地點選擇常常讓人眼睛一亮。在形式與空間之外,雞屎藤新民族舞團也有意識地以歷史記憶出發,從文獻、方志、口傳與文學中尋找材料,追溯又同時再現清朝與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的前世今生。這一次《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昭和戀歌》導演陳慧勻選擇在鹽水的永成戲院演出,並且將故事延伸觸及戰後的臺灣生活,邀請當今臺灣歌仔戲的重量級明星張秀琴與陳米雪以新劇的表演方式,加上藝術總監許春香的編舞,一方面敘述家族記憶,另一方面也重現時代風華。

演出是作為孫女的導演陳慧勻與作為女兒的藝術總監許春香,從外公(多桑)、外婆(卡桑)的生命歷程中提煉而成。多桑在日本時代就是個小開、黑狗兄,出生在經濟條件相當不錯的環境,卡桑也門當戶對、是黑貓姐;多桑曾經就讀東京藝術大學,喜歡聲樂、會敷面膜、聽留聲機、西裝筆挺、玩相機、開冰店;卡桑則是林百貨招聘的第一代服務員,套裝、香水、高跟鞋、最新的髮型設計、喝咖啡、吃西點,多桑與卡桑的青春,停留在昭和時代也是摩登時代。許春香在演出的設計中,運用永成戲院並不寬敞的內台戲院舞台,細緻地處理舞者的身體,尤其在動作的細節中,看到角色與身體的關係;舞者踮腳、嘟嘴、上身伸展、下身曲折、手指翹動等,同時大量運用關節調整身體角度、清楚安排動線與場面調度,並且輔以小道具如西瓜冰棒、扇子、冰碗、湯匙,讓舞台充滿動力與景觀,從頭至尾將觀眾的眼光鎖定在舞台。也因舞者並不疏離於劇情敘事之外,而在每一場小片段都適切地找到角色,讓整場演出並不因為大量舞蹈動作而覺得與故事格格不入,反而因為舞者,充滿了演出設定的時代感(從殖民時期到戰後、從日常生活到職場工作)。

特邀的主角多桑張秀琴與卡桑陳米雪,則在演出中展現了另一種的表演關係。如果說前面所說的舞者與編舞結構了整場演出的時代與敘事,秀琴與米雪除了角色設定的演出之外,還帶出了內台劇場中明星演員與觀眾、除了觀眾投入劇情敘事之外的劇場關係。大批秀琴的粉絲,近似包場的重複進場欣賞與支持秀琴,秀琴的表演以角色、臺詞、動作的熟練度而言,對照於米雪,實在略微不足,但卻絲毫不減秀琴的舞台上耀眼的明星風采,導演也滿足了粉絲對於「給我秀琴」的期待,讓秀琴在每一套服裝襯托下都星光熠熠。秀琴與米雪演出在近距離的內台戲院裡,與觀眾產生的某種不全然依賴文本敘事所建立起的親近感,讓在所謂現代戲劇中,往往大量依賴角色認同來建立觀眾與演出之間的戲劇關係,出現了對於思考戲劇性(theatricality)的其他可能性。

製作仍有美中不足之處,孫女導演作為敘述者,並沒有清楚建立孫女與外公、外婆的關係,所謂的「多桑、卡桑」更適合由女兒的視角來重現。如果期待以孫女作為敘述觀點,則必須更強化女兒與孫女間的傳承關係,或許會讓整場演出的再現觀點更為一致,家族記憶的譜寫也會更動人。

《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昭和戀歌》

演出|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時間|2015/05/30 19:30
地點|台南鹽水永成戲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台灣小劇場及現代舞曾走過一段追溯記憶、尋找身體的實踐,發現既非傳統戲曲,亦非民俗藝陣,也不是太極導引,不是南音,不是南島,不是八家將、三太子、太鼓或儀式祭典……,沒有一種現成的身聲圖式,可以直接援引,稍微加工,就組裝成新的身體;也沒有不透過骨骼、肌肉、血液深度咀嚼、解讀而鍛造的身體語彙。(林乃文)
3月
10
2016
貫串各場景的敘事者,游離於平實的家族口述歷史,與交雜著奇想的故事渲染間,令人分不清創作者究竟是帶著何種動機回溯過往。重返的是真實場景,還是日後回憶?劇名之「多桑卡桑」很明顯地暗示了二代關係,但真正的敘事者卻是「我是聽我媽說的」之第三代。到底是見證了父母關係的當事人?或是轉述者? (白斐嵐)
3月
09
2016
一開始的百貨公司小姐,女舞者擔任小姐,一位男舞者擔任主管,看出執掌權位以男性為主,〈梅蘭照相館〉五位女性舞者運用服裝及肢體表達想要掙脫的情緒,從高跟鞋脫下,把美麗頭紗用力地扯下,宣洩對於男性所持有的霸權與心中交錯的情感。(林貞言)
3月
08
2016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