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戲基底鍛造瑰麗宏偉的劍光戲——弘興閣掌中劇團《花影魅刀魂之刀映情花》
12月
24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56次瀏覽

文/郭璉謙(南臺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嘉義弘興閣掌中劇團長期耕耘民戲,今年首次登入現代劇場,呈演《花影魅刀魂之刀映情花》(以下簡稱《花》劇),讓戲迷期待會帶來何種觀戲體驗?《花》劇以為何命如此於絕情谷試煉月見寒武功開場,接著讓月見寒離開絕情谷,並與昔日舊愛花玉露相逢,進而重返太乙玄門派會見原師父赤刀無相生,再從中拉扯出愛恨情仇與江湖風暴。典型的劍俠劇元素,如師徒恩怨、情人虐戀、正邪對立、江湖奪寶、武林稱霸,全熔於一爐,在短促105分鐘之內,花開數朵,卻不願單表一枝,用意應是先一口氣撐開格局,有助敷演下回分曉。

劇場畢竟不同於戲台,《花》劇不搭戲台,但開場戲的絕情谷試功,以橫亙在舞台的隔板劃出一線平台,仍舊是傳統景框式戲台,最初疑心是否會就此一框到底?然第二場戲將隔板往外推開,舞台霎時開闊,並擺上數顆巨石,結上鐵鍊,幻化一齣五大掌門激鬥四象妖龍戲碼;下一場又闔上隔板,後方有劇組人員手持樹木由右自左迅速走動,向天笑、萬里雲自左而右,御劍而飛。靈活騰挪隔板(隱藏操偶師又能作為佈景)及道具,一幕幕奇景怪象,煞地撲入戲迷眼簾。

弘興閣盡顯劍俠戲與金光戲的看家本領,放劍祭寶、轉盤、五彩布、御劍飛行、道具上的螢光塗料、各式聲光特效,皆於《花》劇原汁原味呈現。近年,表藝界颳起數位科技風,投影只是基本配備,3D、光雕、VR乃至沉浸式,各領風騷,聲光效果更勝「金光閃閃,瑞氣千條」。「藝術+科技」確為表藝界捎來新氣象,唯若過與不及,會造成「是來看科技展」抑或「不採用科技也沒差」的疑慮。《花》劇固守劍俠、金光戲的慣用技法,僅適度使用投影布景,專注劇場空間縱橫景深,輔以人工搭景,讓場面得以誇張演示,無相生祭童練魔功時,歧出兩隻碩大的鬼手;萬獸洞裡,一口氣讓五隻毒虫猛蚱躍然而上;焦弟憨吉星騎乘機車手持機關槍手榴彈,激鬥萬獸洞(此段尤獲戲迷好評),各個場面恢弘大氣,佐上紫光燈照映,螢光塗料斑斕瑰艷,更顯狡怪詭譎。

《花》劇以兒女情長來調和連綿武鬥及怪誕劇情,設定月見寒與花玉露兩相虐戀,然其過程則以音樂MV〈花影魅刀魂〉交代,澆灌出痛哉可哀的山盟海誓──「月見寒雪問紅顏,青春敢通等;願將玉露化爐丹,身殘也甘願」。但MV的浮現點,讓戲迷以為只是片頭曲,之後才在劇情中,方知是在講述月花情事,戲迷得邊關注劇情走向、邊鈎沉MV畫面。《花》劇以MV及哀艷斷腸的情語,寄予痴心情長,但劇中諸多角色耀眼奪目,花、月的主角光芒不易散發,造成主客易位。

布袋戲跨入現代劇場,試著打破框架,技藝從來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如何結合劇場形式?否則,會造成戲迷受到不覆面的操偶師或強勁聲光效果所干擾,而忘卻戲偶。然而,有論者認為傳統布袋戲的一口五音或聲光特效會干擾觀戲,但這卻是最為生猛潑辣,足以傳達民俗藝術的喧嘩鬧熱,若抹除掐淨,則失去氣口(khuì-kháu)。弘興閣的《花》劇企圖藉由最道地的劍俠金光,在沒有先進數位科技輔助之下,不安分地讓整個場面拓大延展,也讓戲迷保有觀看布袋戲的緊湊刺激感,不致迷茫於炫目科技。弘興閣的《花》劇可說是夠接地氣,並實踐自我期許:探索布袋戲新型態──劍光戲(以劍俠為骨構、金光為風格)展演的可能性。

《花影魅刀魂之刀映情花》

演出|弘興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2/12/10 19: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一個必須從它的背後、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得到——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