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戲基底鍛造瑰麗宏偉的劍光戲——弘興閣掌中劇團《花影魅刀魂之刀映情花》
12月
24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3次瀏覽

文/郭璉謙(南臺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嘉義弘興閣掌中劇團長期耕耘民戲,今年首次登入現代劇場,呈演《花影魅刀魂之刀映情花》(以下簡稱《花》劇),讓戲迷期待會帶來何種觀戲體驗?《花》劇以為何命如此於絕情谷試煉月見寒武功開場,接著讓月見寒離開絕情谷,並與昔日舊愛花玉露相逢,進而重返太乙玄門派會見原師父赤刀無相生,再從中拉扯出愛恨情仇與江湖風暴。典型的劍俠劇元素,如師徒恩怨、情人虐戀、正邪對立、江湖奪寶、武林稱霸,全熔於一爐,在短促105分鐘之內,花開數朵,卻不願單表一枝,用意應是先一口氣撐開格局,有助敷演下回分曉。

劇場畢竟不同於戲台,《花》劇不搭戲台,但開場戲的絕情谷試功,以橫亙在舞台的隔板劃出一線平台,仍舊是傳統景框式戲台,最初疑心是否會就此一框到底?然第二場戲將隔板往外推開,舞台霎時開闊,並擺上數顆巨石,結上鐵鍊,幻化一齣五大掌門激鬥四象妖龍戲碼;下一場又闔上隔板,後方有劇組人員手持樹木由右自左迅速走動,向天笑、萬里雲自左而右,御劍而飛。靈活騰挪隔板(隱藏操偶師又能作為佈景)及道具,一幕幕奇景怪象,煞地撲入戲迷眼簾。

弘興閣盡顯劍俠戲與金光戲的看家本領,放劍祭寶、轉盤、五彩布、御劍飛行、道具上的螢光塗料、各式聲光特效,皆於《花》劇原汁原味呈現。近年,表藝界颳起數位科技風,投影只是基本配備,3D、光雕、VR乃至沉浸式,各領風騷,聲光效果更勝「金光閃閃,瑞氣千條」。「藝術+科技」確為表藝界捎來新氣象,唯若過與不及,會造成「是來看科技展」抑或「不採用科技也沒差」的疑慮。《花》劇固守劍俠、金光戲的慣用技法,僅適度使用投影布景,專注劇場空間縱橫景深,輔以人工搭景,讓場面得以誇張演示,無相生祭童練魔功時,歧出兩隻碩大的鬼手;萬獸洞裡,一口氣讓五隻毒虫猛蚱躍然而上;焦弟憨吉星騎乘機車手持機關槍手榴彈,激鬥萬獸洞(此段尤獲戲迷好評),各個場面恢弘大氣,佐上紫光燈照映,螢光塗料斑斕瑰艷,更顯狡怪詭譎。

《花》劇以兒女情長來調和連綿武鬥及怪誕劇情,設定月見寒與花玉露兩相虐戀,然其過程則以音樂MV〈花影魅刀魂〉交代,澆灌出痛哉可哀的山盟海誓──「月見寒雪問紅顏,青春敢通等;願將玉露化爐丹,身殘也甘願」。但MV的浮現點,讓戲迷以為只是片頭曲,之後才在劇情中,方知是在講述月花情事,戲迷得邊關注劇情走向、邊鈎沉MV畫面。《花》劇以MV及哀艷斷腸的情語,寄予痴心情長,但劇中諸多角色耀眼奪目,花、月的主角光芒不易散發,造成主客易位。

布袋戲跨入現代劇場,試著打破框架,技藝從來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如何結合劇場形式?否則,會造成戲迷受到不覆面的操偶師或強勁聲光效果所干擾,而忘卻戲偶。然而,有論者認為傳統布袋戲的一口五音或聲光特效會干擾觀戲,但這卻是最為生猛潑辣,足以傳達民俗藝術的喧嘩鬧熱,若抹除掐淨,則失去氣口(khuì-kháu)。弘興閣的《花》劇企圖藉由最道地的劍俠金光,在沒有先進數位科技輔助之下,不安分地讓整個場面拓大延展,也讓戲迷保有觀看布袋戲的緊湊刺激感,不致迷茫於炫目科技。弘興閣的《花》劇可說是夠接地氣,並實踐自我期許:探索布袋戲新型態──劍光戲(以劍俠為骨構、金光為風格)展演的可能性。

《花影魅刀魂之刀映情花》

演出|弘興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2/12/10 19: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其創作主題而論,《1624》貼近官方政治意識對臺灣國家發展的想像:以厚實的經濟實力競逐全球市場的海洋國家(「在開闊世界,留下我的行蹤,離開故鄉,去尋找黃金夢鄉」);就其演出形式而論,《1624》毫無保留地隨應社會風潮:堅定的本土姿態(以歌仔曲調唱出「阮是臺灣」的心聲),充滿商機的粉絲現象(種類繁多的周邊商品),網路世代的閱聽習性(我們都是Gameboy);就其創作意識而論,《1624》滿足了所有「政治正確」的標準:「原住民」(「臺灣土地是我們西拉雅的」),「女性」(女祭司尪姨、女海商印姐瓦定),和「轉型正義」(「翻轉受傷的皺褶,新的咱已經成形」)。綜合言之,演出團隊身後的官方文化機構,藉由這個充滿宣示性的唱詞,華麗的視覺意象,舞台明星和粉絲熱切互動的表演景觀/奇觀,整編臺灣主體的文化論述(「只要住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是一家人」、「你我初見各言語,今日能通留文書」),化解社會內在矛盾(「每一道皺褶有歷史的傷,每一吋新生有熱情溫純,新的時代展開完整的自我,對所有受辱的生命,要有理解和包容」),進而確認所謂「本土政權」(「阮是臺灣,阮是臺灣」)的正當性。
3月
13
2024
「複數」於焉構成這場燈會大戲的策略,卻也成為某種必須,甚至是枷鎖——既是創作對1624年的解答,亦是問題。由於1624年本身帶有的複雜意義,也延伸出《1624》在製作背景裡必須承擔的複雜訴求,包含史觀建立、族群重思、國族定位等,表現在內層、甚至已滲透到外層的是:四百年後、身處2024年的我們嘗試以此為出發點重新面對自身的過程。《1624》在某種「有臺灣意義」的燈會大戲框架下,又以「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起點」為題,同時得肩負「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責任」,甚至是延續《見城》以來的榮光,步步從一面城牆(《見城》)、一座城市(《船愛》)到整個臺灣,最後只變成一部「不夠爽的爽片」——但,一部戲究竟得被賦予多少責任?
3月
11
2024
相較於《媽祖》演出帶來的在地饗宴,《1624》雖然故事以臺南為核心,卻可見以城市躍居國家定位的意圖。整體舞台架構以船帆為意象,帶出各國海上競逐的主題,醒目且特殊的舞台別開生面,然而舞台裝置過大也稀釋了演出的效果,即使坐在觀眾席前中段,仍無法看清台上演員的走位與身段,多數時候仍須透過螢幕來輔佐理解劇情,這或許也是此類大型戶外展演的問題所在,平視式的視角、太過遙遠的舞台,並不利於多數觀眾的觀賞。
3月
11
2024
《長安花》雖然返回〈李娃傳〉,卻不依循〈李娃傳〉一見傾心的愛情開端與終成眷屬的團圓結局,亦非採用古典小說的「雙美」舊套,而是回到唐時「良人賤戶不可通婚」的真實,從有距離且不圓滿的愛情,反面證實愛情的深刻雋永。這樣的詮釋角度,確實為這個故事打開新的局面,但若說要完全跳脫元明以來的戲曲創作,卻仍有一定的難度。
3月
04
2024
此劇改編自《我不是忠臣》,原作題名直接點出價值辯證,而改編將主軸立於袁崇煥生平,描述明末女真崛起造成東北不安,袁崇煥起而平亂,戰亂導致君臣逐漸離心,最終被凌遲處死。此過程與崇禎登基之路交錯,呈現雙主角結構。雙主角這樣的媒介,把不同處境的憂傷並聯。觀眾依隨雙主角歷經理想破滅引發的信念變化,看見戰事如何改寫人的意志和思維。
2月
22
2024
民戲最受推崇的是飽含腹內功夫的活戲技藝。指的是在廟口上演的歌仔戲——民戲,通常沒有劇本、臺詞,甚至沒有文字資料,由主要演員口述故事情節,透過口傳心授,由演員臨場發揮、相互配合。因此,常年表演經驗累積出來的腹內功夫——活戲,是民戲最受推崇的藝術價值。
2月
08
2024
《劉姥姥和王熙鳳》為台北新劇團2023新編戲齣,編劇兼導演李寶春意圖打造非屬彩旦亦非純然老旦的「劉姥姥」,將目光放在劉姥姥與王熙鳳兩人互動產生的情誼上,跳脫以往戲曲紅樓夢的敘事架構,注重角色本身故事。以京劇演員四功五法的底子為基礎,延伸原著角色特性,結合螢幕投影科技,意圖發展出不一樣的紅樓故事。
2月
08
2024
試著把觀看的視線放寬,就會發現——在室內劇場之外,歌仔戲仍以酬神喜慶的祝儀形態散佈在各廟埕民家。這類演出就是外台民戲,沒有劇本當天才依講戲仙安排現場決定劇碼。陳美雲歌劇團便是大台北地區名氣響亮的老字號歌仔戲劇團之一。
2月
06
2024
《寶蓮燈》是一齣充滿象徵隱喻的神仙戲。神仙戲某種程度上承載著人類追尋永恆的內在意識,不停被重述而歷久不衰;也反映戲曲發展與宗教彼此的緊密關聯。
2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