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離散《生活是甜蜜》
1月
05
2016
生活是甜蜜(小事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04次瀏覽
余祐瑋(中正大學外文系大三)

電風扇吹亂金髮,女舞者手上的香菸味道飄來觀眾席讓我忍不住閉氣。

這是《生活是甜蜜》當中唯一、也是最濃烈的氣味。舞完菸味就散了,五位女舞者卻給我濃濃的香水印象,而且刺鼻濃烈。

場地布置成像是傳統婚禮會場,那種大紅色大紅色的張揚。被鼓聲混亂地打響,從一開始,你就有預感這不會是一個清淡的觀賞經驗。五名女舞者圍繞著唯一的男性角色,像貓一樣竊喜,蟄伏著撒野的機會──可以預期被容忍的任性,是一種只有了解對方時才說得出的密語。這是一種甜蜜,至少是某種經驗所侷限的甜蜜。

蛋糕是承諾和責任,婚禮時品嘗幸福滋味,放久了就漸漸變質,最後成了不得不吞嚥下去的負擔。作品前段五名女舞者對男舞者做的重複動作,包括彼此接龍到橫成一直線掃蕩過境的群舞,都在暗示他們就是一個主體內在的不同面向。最初對於所愛的專一,都還保有自我的統合性,卻不知是什麼原因,開始惡化:勾著手站成一排,最左側是結婚的樣貌,牽手微笑還有對彼此及未來的想像。最右側的女舞者卻開始騷動、拉扯、分裂──自我的離散開始了。

和諧的關係轉為蠻橫的宣洩。與男舞者間的肢體衝突,是不耐與厭倦。內在離散的自我也開始打架,折磨彼此。舞者被甩向觀眾,暴力地拉頭髮拖行,戴上紙袋強制餵食蛋糕,都是過於直接的衝突畫面。也有無形的暴力,是金髮女舞者和男舞者輪番回答問題,卻像盤問拷打一般,接受外界殘酷的質詢。語言變成了看不見的壓迫。當曾經的最愛拍照踐踏自己最痛苦的狼狽樣時,地獄已經到了。

金髮舞者是本體第一個分裂出的角色,是謝幕時最後一個鞠躬的表演者,她也是《生活是甜蜜》的核心意涵,痛苦與呻吟的主體。而這支作品沒有告訴我們關於未來的解答,只是生命過程的演示。傷害自己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自我的離散也未必能重新拼湊。痛苦時回憶起來的所有甜蜜,都只是諷刺。

《生活是甜蜜》沒有理想化的色彩,反而是一支極度寫實的作品。它因此並非曲高,卻可能和寡。小事製作甚至到了國中演出,我很好奇,十幾歲的小孩看到這支作品,內心有幾分抗拒的成分?而作為小事製作的創團作品,他帶給觀眾與其先前創作截然不同的風格,但要如何突破這次過於直接的表現方式,帶給觀眾更打在心頭上的新作品,則是我相當期待的將來。

《生活是甜蜜》

演出|小事製作
時間|2015/12/27 15:0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芙蕖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在舞台上被拖曳或被擺弄身體、被拉扯頭髮或被箝制按壓身體特定部位而尖叫的身體反射動作,那些讓真實「閃現」的某些片刻,多次溢出舞蹈與劇場表演框架之外。(羅倩)
1月
04
2016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