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但親近的環境議題《首映會─Premiere2.0》
7月
04
2012
39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43次瀏覽
伊藤麻里

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心「環境生態」的議題,為了人類的未來,大家都不能逃避這個全球性的問題。以「環境生態」為議題、且為2010年作品《首映會》延續之《首映會─Premiere2.0》,一樣邀請到特別來賓參與創作,可說是上一節目的全新進化版。特邀舞者、德國碧娜鮑許舞團出身的編舞家賴翠霜,她曾獲台新藝術獎年度表演藝術大獎;文本創作者則為周倩漪,前表演藝術雜誌舞蹈編輯。創作團隊將能力發揮到極致,是本作品令我們感動之處。使用跨領域(肢體、影像與裝置)手法表現「環境生態」議題,則以新的藝術創意打動觀眾。

大約六十五分鐘的節目中,豐富的內容接二連三地展開;許多道具的出現以塑膠產品為主,直到結尾都保有新意。首先,進去會場就看見舞者們已經躺在舞台上,每個人帶有很多白色氣球。突然間就隨著音樂舞動起來,感覺有種自然的漂浮感,用肢體與氣球結合,塑造了悠閒空間的氣氛。接著,好像來到了保特瓶工廠,員工們分別工作著,舞著同樣又重複的動作,覺得單純,卻有活力得感到像苦力般的辛苦。吃飯的畫面與吃之後扔掉容器的動作不斷重複,還有帶塑膠袋的舞者,喝保特瓶飲料之後,順著斜線的燈光跟著許多保特瓶往前走。後半場則表現出了臭的樣子,還有無法回歸自然或回收的垃圾累積在大地上。一位看似軟弱而無力的舞者,靠著其他的舞者有如傳球一般,動作所傳達的意味,像是不能回歸自然的垃圾一般。唯一身為外國人如我,比較難瞭解的部分是,螢幕有台灣本地的飲料廣告,還有舞者的台詞是廣告的一部分,然而我還是感覺得到,此演出表現是種諷刺的意味。這是臺灣觀眾比較懂得的表現手法,同時對當地人來說,使用平常無意中看到的廣告,讓他們也很有親近感。

在生活當中,我們常常使用塑膠製品。這些人造產品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破壞,對自然環境有很大的影響。以塑膠類為主,加上肢體與影像表現的這部作品,透過整個演出,對我們身邊的問題拋出一個思考的議題,甚至這些概念會影響到我們吃飯、生活,我們後代子孫、嬰兒的環境,讓觀眾容易接受,而且感同身受。跨領域是一種比較新的創意,影像、音樂、道具等與身體融合,使作品交纏在各種各樣的元素之中,也給觀眾思考的空間。藉由舞者的身體增加豐富的表現力,而且貢獻想像力,這些不同的可能性,就是我覺得讓觀眾感動的原因之一。下一次關於「環境生態」的演出,我希望看到、也期待編舞者怎麼進化「再生」。

《首映會─Premiere2.0》

演出|組合語言舞團
時間|2012/06/29 19: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舞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舞者們肢體動能極具爆發力的演出。師承德國舞蹈劇場的賴翠霜,要舞者們拋去既定的舞蹈技巧,以身體最根本而原始的動能,面對動作所給予的挑戰。在一場寶特瓶的拋接戰裡,舞者們卯足全力,拋擲、跳接、跌撲,將身體精力毫不保留地投射至劇場空間,進而感染觀眾。(陳雅萍)
6月
14
2012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