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心「環境生態」的議題,為了人類的未來,大家都不能逃避這個全球性的問題。以「環境生態」為議題、且為2010年作品《首映會》延續之《首映會─Premiere2.0》,一樣邀請到特別來賓參與創作,可說是上一節目的全新進化版。特邀舞者、德國碧娜鮑許舞團出身的編舞家賴翠霜,她曾獲台新藝術獎年度表演藝術大獎;文本創作者則為周倩漪,前表演藝術雜誌舞蹈編輯。創作團隊將能力發揮到極致,是本作品令我們感動之處。使用跨領域(肢體、影像與裝置)手法表現「環境生態」議題,則以新的藝術創意打動觀眾。
大約六十五分鐘的節目中,豐富的內容接二連三地展開;許多道具的出現以塑膠產品為主,直到結尾都保有新意。首先,進去會場就看見舞者們已經躺在舞台上,每個人帶有很多白色氣球。突然間就隨著音樂舞動起來,感覺有種自然的漂浮感,用肢體與氣球結合,塑造了悠閒空間的氣氛。接著,好像來到了保特瓶工廠,員工們分別工作著,舞著同樣又重複的動作,覺得單純,卻有活力得感到像苦力般的辛苦。吃飯的畫面與吃之後扔掉容器的動作不斷重複,還有帶塑膠袋的舞者,喝保特瓶飲料之後,順著斜線的燈光跟著許多保特瓶往前走。後半場則表現出了臭的樣子,還有無法回歸自然或回收的垃圾累積在大地上。一位看似軟弱而無力的舞者,靠著其他的舞者有如傳球一般,動作所傳達的意味,像是不能回歸自然的垃圾一般。唯一身為外國人如我,比較難瞭解的部分是,螢幕有台灣本地的飲料廣告,還有舞者的台詞是廣告的一部分,然而我還是感覺得到,此演出表現是種諷刺的意味。這是臺灣觀眾比較懂得的表現手法,同時對當地人來說,使用平常無意中看到的廣告,讓他們也很有親近感。
在生活當中,我們常常使用塑膠製品。這些人造產品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破壞,對自然環境有很大的影響。以塑膠類為主,加上肢體與影像表現的這部作品,透過整個演出,對我們身邊的問題拋出一個思考的議題,甚至這些概念會影響到我們吃飯、生活,我們後代子孫、嬰兒的環境,讓觀眾容易接受,而且感同身受。跨領域是一種比較新的創意,影像、音樂、道具等與身體融合,使作品交纏在各種各樣的元素之中,也給觀眾思考的空間。藉由舞者的身體增加豐富的表現力,而且貢獻想像力,這些不同的可能性,就是我覺得讓觀眾感動的原因之一。下一次關於「環境生態」的演出,我希望看到、也期待編舞者怎麼進化「再生」。
《首映會─Premiere2.0》
演出|組合語言舞團
時間|2012/06/29 19: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