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與精力交織的身體劇場《首映會─Premiere2.0》
6月
14
2012
首映會2.0(陳長志 攝,組合語言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9次瀏覽
陳雅萍

當賴翠霜在2008年以《囲》一舉奪下台新藝術獎年度表演藝術大獎時,許多人對她其實還十分陌生。旅居德國多年的她,近來每年以一半的時間在台灣創作。在《囲》一鳴驚人之後,她的作品其實並非部部精彩,但這二年來,她的舞作風格逐漸成熟,尤其是對於身體意象與精力動能所能傳達的情感與訊息的掌握,已是國內年輕世代中的翹楚。2011年的《抽屜》,影像、道具、舞者身體極富想像力的運用,疊映出深具心理向度的舞台意象;同年創作的小品《Waiting for the Next》,單純地以舞者的肢體語言、一件白襯衫在男女之間的穿與脫、以及出人意表的燈光運用,極具煽惑力地呈現出都會男女之間激烈卻短暫的慾望流動。

2010年,賴翠霜首度與組合語言合作,以環保議題推出《首映會Premiere》,但成績平平。這次以同樣議題再度出發,並加入文字工作者周倩漪參與舞蹈文本的構思,一方面可見賴翠霜對此議題的執著,同時也見到組合語言的藝術總監楊桂娟的確慧眼識英雄。《首映會2.0》可說是賴翠霜繼《囲》之後,另一個創作的高潮。她展現了全方位的創作能力與能量,不僅編舞,還包辦了影像與音樂製作、舞台與道具設計、服裝構成等。將所有的元素組構成總體劇場的呈現,透過一幕幕意象鮮明、節奏緊湊的身體展演,讓「環保」這個極易落入說教式的主題,能夠經由想像力的鋪陳和身體精力的渲染,直接觸動觀眾的感官經驗與心理認知。

當觀眾一踏進實驗劇場的空間,目光即被序幕裡的身體裝置所吸引。女舞者們匍匐地面,身上的白襯衫角落上懸浮著一串串白色的氣球,襯托著背幕上投影的藍天白雲或涓涓泉水。她們的上半身藉著氣球的浮力升起,時而展開的白襯衫讓她們看起來宛如某種造型奇特的水中生物。但這純白而美麗的意象底下似乎潛藏著不安的訊息,舞者們的身體不斷掙扎著浮起又一再墜落,背景輕柔的鋼琴聲也在這一幕結尾時轉為惡兆般沉鬱的鐘聲。

身體與生態隱喻式的連結,創造出舞作中幾個寓意深遠的舞蹈意象。舞者古竺穎佝僂著身軀,如拾荒老婦般出現在舞台一角,厚重的大衣翻轉出大大小小紥滿一身的彩色塑膠袋。聚光燈下,她被塑膠袋完全佔領只露出頭部的身體,以驚人的凝聚力,舞出一段交纏著窒息的恐懼與死亡之詩意的獨舞。稍後,舞者陳宏菱以奇特的禮服身體造型,出現在同一地點。透明的塑料上衣底下,她的身體痙攣似地舞動,如被附身般緩慢橫越舞台。當她逐漸逼近觀眾席時,你突然發現,從她的白色骨架蓬裙底下拖曳出一道長長的痕跡,那是許多糾結纏捲的塑膠袋--人類的美麗文明底下萬年不朽的醜陋遺跡。

除了身體意象的多重隱喻之外,整齣舞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舞者們肢體動能極具爆發力的演出。師承德國舞蹈劇場的賴翠霜,要舞者們拋去既定的舞蹈技巧,以身體最根本而原始的動能,面對動作所給予的挑戰。在一場寶特瓶的拋接戰裡,舞者們卯足全力,拋擲、跳接、跌撲,將身體精力毫不保留地投射至劇場空間,進而感染觀眾。於是,以全速飛向舞者的寶特瓶便不僅只是表演的道具,而成為一個真正具有危險性的威脅存在,這正是編舞者要傳遞的關於這個日常方便物的危險警訊。《首映會2.0》中有許多類似的舞段。它們脫離傳統現代舞以動作語彙的創作為主要表達形式的作法,轉而以身體精力的迸發、累積與流動,來傳遞關於生命與生存的訊息。舞者們的身體不再僅是美學與形式的場域,更可以是意義創造的來源,以及與現實連結的樞紐。這或許是舞蹈劇場的身體具有普遍性感染力的原因。

雖然舞作中某些戲劇性的橋段對於整體作品的節奏形成一種斷裂,且略顯說教,但整體而言,《首映會2.0》是個引人入勝的成功作品。舞作結尾,投影幕上的影像努力地要自種種生態浩劫中傳遞一點希望的訊息,就當影像凝結在藍色地球與新生兒的疊影時,原先激烈舞動的女舞者們突然倒伏在地,同時懸掛在天頂的透明塑料布當頭罩下。她們蠕動的身體如胎衣中包裹的胎兒,但教人不安的是,那卻是人工塑料包覆的世界,此時,序幕裡那沉鬱如惡兆般的鐘聲又再度響起。

《首映會─Premiere2.0》

演出|組合語言舞團
時間|2012/06/09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唯一身為外國人如我,比較難瞭解的部分是,螢幕有台灣本地的飲料廣告,還有舞者的台詞是廣告的一部分,然而我還是感覺得到,此演出表現是種諷刺的意味。這是臺灣觀眾比較懂得的表現手法。(伊藤麻里)
7月
04
2012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