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愛椎名林檎《本能》
12月
25
2013
本能(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35次瀏覽
劉宗鑫(社會人士)

如果沒有看到友人的觀後動態,沒有心理準備,可能心得會完全不一樣吧,在現在這時代很難不踩到一點雷,完全一無所知,以透明的狀態去看演出、電影、展覽了,或多或少都會帶點預設的顏色來參與。

看到舞台的當下就想到是東京事變「車屋先生」MV的場景,散落一地的道具玩具,那黑人變成了神獸,而且還穿著Bon Voyage的水手服。各種林檎迷熟悉的符碼迎面打過來,不同時期的裝扮造型、紙鶴、大聲公、破題的制約反應教學、源源不斷的歌曲,都是林檎的聲音,聽到後來就變成猜歌大賽了(聽前奏比誰速度快的那種)。聽到開演的《活下去》,而且是事變告別演唱會的現場版本,還是起了雞皮疙瘩…。滿滿的林檎歌曲,有些似乎和情節隱隱相呼應,有些似乎沒有,只是背景音樂,或是當作轉場過橋,好像沒有選到《平成風俗》、《教育》和《三文八卦》專輯的歌,而中間突然跑出超載樂隊的《不要告別》,應該是私心推薦吧,那種每個DJ都會有的私房歌曲。

我想還是會有林檎迷心生不滿,抱怨幹嘛亂玩林檎的歌,像歌廳秀般嘲諷那麼多當下議題,林檎知道一定會不開心之類的。當初聽到的節目宣傳和講座原本以為是更「正經」的方式,沒有料到如此瘋狂,但這樣的詮釋方式也沒有說不好,只是很多地方,很多哏會讓人想要知道更多後續發展,一直未果未完,心癢難耐,懸念未決啊。(是跟雙六的《蘋果之歌》一樣,硬生生只唱那幾句)

當代時下的議題,各年紀不同的焦慮和困惑,以及和自我的確認和認同,演員們反覆搬演,重複演練。終究還是處在這狗屁倒灶的生活吧,終究無法到另一個平行時空,僅有的只是這一期一會的人生,僥倖地活著。

吳柏甫還是很搶眼,最後的紅色禮服還以為最後要含淚高歌一曲(對我來說,那是事變的終極完成體啊)。本能是什麼?三者不同的「活著」意識與方式:「因為活著所以活著,因為想活著才活著,因為沒有死所以活著」,確實是要搞清楚的。

後來和看過別場演出的朋友,聊到好像還是沒有傳達出椎名林檎的精神。所謂的蘋果核蘋果芯,對我來說,那些不斷出現的「生」、「死」、「愛」、「慾」,「生老病死性」,對存在的質疑與偏執始終是林檎作品的母題,早期的作品是很大聲的吶喊,但現在這些命題卻用更深沉更尖銳的方式直指人心。可能還是不夠一刀斃命吧,還是少了林檎的那種此時此刻的全心全意,無怨無悔又懊悔不已的青春,她的「真心」。

哎,有時候會想如果生在日本,母語是日文,那就可以直接無隔閡地擷取林檎的一切,聽她獨特的語感和想法,以及其公眾形象。希望她日後不要變成紅白舞台站在她左右兩邊的和田秋子,松任谷由實,她出生那年出道的竹內瑪麗亞才是她的目標吧,跟偶像活在同一個時空一起變老是件非常幸福的事,謝謝有這樣的劇碼,粉絲真的很幸福。

《本能》

演出|一直社
時間|2013/12/15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