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的記憶天使《那場被遺忘的派對》
10月
11
2024
那場被遺忘的派對(想像協作場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3次瀏覽

文 鍾承恩(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那場被遺忘的派對》開宗明義便要處理2015年八仙塵爆的記憶問題。「八仙塵爆」事件,指的是發生於北臺灣的「八仙水上樂園」,由於派對中色粉的使用、滅火器的氣流,以及揮動衣物滅火的行為,連鎖反應釀成大規模粉塵燃燒火災,致使484人受傷,15人死亡。水上樂園與燒燙傷的衝突感、大規模的死傷人數,加上網絡散播猶如「地獄圖」景象的現場錄像與媒體文字,皆導致了「八仙塵爆」作為災難奇觀被社會消化的定位。

然而《那場被遺忘的派對》並沒有超出這種獵奇的想像。全戲以順敘鋪排,各幕之間以「事發前n小時」、「事發後n年」的結構安排。大體而言可以分為事發前的樂園景觀、事發當下的慘狀、事發後的困境幾個段落。而服務此種順敘體例的形式,則是大量寫實性的文字與表演身體。其中包含以集體的陳述語言來描繪事發前的樂園如何熱鬧、火災現場又如何恐怖,以及各組演員(學生、家庭、社會人、救生員)之間鋪墊身分設定(大哥與小弟、曖昧的情侶)的互動方式。甚至於其刻意不切割各組空間,使不同組別角色相互交錯、遊走的舞台設計,依然是透過人員的共在,來逼近事件本身的真實性。至於事發後讓各組人馬一對對地上演情境短劇,便更不在話下。


那場被遺忘的派對(想像協作場提供/攝影楊菲奈)

換句話說,整齣戲儼然將自己定位成一個重現歷史真相的紀錄者,力求詳實地將「八仙塵爆」由始自終地紀錄下來,以對抗群眾淡忘事件的命題。然而,《那場被遺忘的派對》並沒有在這個命題下具備反思能力,時至今日,即使此事件已經被定調為塵燃火災,但顯然「塵爆」的修辭所勾動的聳動性,依然如此地引人垂涎。因此不僅宣傳如此使用,演出中也是由一顆載滿彩色亮片的巨大透明氣球,在眾人的注視之下隨時準備爆炸。而進入災難現場,相對於事前事後對於樂園的側寫描述,模糊的眾人雖然丟掉了角色,卻仍保持第一人稱的視角,為觀眾繪聲繪影地,重述了一遍人皮與血肉的慘狀,甚至佐以哀號與「很痛」的重複叫喊,進一步暴露出這種確認災難現場的獵奇慾望。


那場被遺忘的派對(想像協作場提供/攝影楊菲奈)

如果說對於現場的重建,還可以被解讀為創傷本身已經成為一種無法迴避的事實,那麼下半段落的傷者群像,則更為清楚地展現出這個作品僅僅服務了創作者良好的自我感覺。在後半場的演出中,首先,所有人都未曾面臨經濟上的限制;其次,在眾多推移的「事發後n年」的時點之間,除了區隔出不同組別,分別上台闡釋同一種無法走出的困頓外,時序已經逐漸被抽空意義。這些角色狀態的同質化,顯示出此處所關切的,與其說是八仙事件後的傷者們,不如說是凌駕於眾生,居高臨下想拯救自己同情心的創作者。因此,中產家庭的丈夫由於救人而留下創傷,以至於自身廚師的工作都無法繼續。此時自我封閉在角落的丈夫,面對妻子早在開場就點出的外遇質問,居然是以這個創傷來迴避問題反擊:「妳看到新聞不會難過嗎?」;另一方面,為了「反省」被汙名化的社會人一組,小弟被以「救人」的設定給賜死,大哥原本的藥物濫用,則變成用以召喚死去好友的媒介,順理成章地回擊女友質問對於生存現狀的擔憂。最終,所有人都在編導安排好的海灘廣場各安其位,這個紀念碑式的場景建立,以寫實記錄的姿態,將眾人的生命經驗鎖死在了創作者的想像中。

當記憶的場景被建立完成,取個別經驗而代之的是高度一致的認同。於是,兩個乾淨的年輕女性被調用出來,作為「大學生」與「中輟生」的階級代表,透過鏡像的瑜珈動作,完成這個集體記憶的和解。誠然,人們的確共享了同一個事件,建立了同一種集體經驗,但那並不意味著記憶勢必高度地統一。記憶的集體化,往往是透過媒介,無論是今時的劇場,或彼時的媒體渲染,統一的記憶調性始被建立。無論《那場被遺忘的派對》是否意識及此,它顯然並沒有要除魅這種集體記憶的邏輯,只不過是想用記憶的正確性來指摘前一種漠然的不道德。


那場被遺忘的派對(想像協作場提供/攝影羅慕昕)

於是毫不令人意外地,最終它所指向的,是一種真空的記憶訴求。尾聲搬出傷者的自傳與書摘,只說明了演出本身態度之空洞。所謂「我們要努力跟上才不會被遺忘」更直接掏空了前述所有個體經驗的困境,與事件本身社會集體經驗的複雜性。如果說臺灣社會曾經將災害防治知識的缺乏與娛樂活動,以理性與勞動的工商社會價值將此事件道德化,並配合犯罪者與傷者的重合個案,推演出了一種極端的漠然判斷;但編導所設想的:以經驗的特殊性來證成被記憶的需要,恰好重蹈同樣一種邏輯,體現了與之對位的極端。這種極端的記憶關切,只不過是以另外一種名為同理的傲慢,佔盡了一切現實的便宜,用以服務自己書寫紀錄的價值感。

《那場被遺忘的派對》

演出|想像協作場
時間|2024/09/28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