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用創作如此對社會提問——15th新人新視野《After》、《喂!你好……我叫高敏》 、《大解脫者》
6月
19
2023
15th新人新視野 張雅媛《喂!你好……我叫高敏》(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290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對我而言,「新人新視野」不僅只是一個發掘、培養年輕創作者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新世代創作者對這個世界的觀察,如何反映出當代社會的各個面向,為身處喧囂混亂的我,提示值得認真思考的現象或議題,讓即將邁入中老的我,保持對這個世界的新鮮感與好奇心。

「15th新人新視野」的三個作品,都有非常清楚的個人性,透過創作對自己提問,自我檢視,在劇場的場域中,想像在現實中自我定位的可能—個人的表演生涯前景,自我與外在環境的和諧共存,如何走出傷痛幽谷的自覺。而我更關注的,是這三個作品的社會性:創作者的個人生命經驗,如何可以成為參考座標,讓我們對更具普遍性的現象或議題,有所省思。

楊世豪本身的表演經歷豐富,專業技藝備受肯定,特別是在《亞洲達人秀》的驚人演出之後,他與大環的關係,幾乎就像是腹語表演家與搭檔人偶一般,密不可分。《After》雖然仍以大環表演為主,但幾乎從演出一開始,我們就可以感受到表演者突破這種既定印象的企圖:擬人化的意識,將物件轉化成為對話的角色,更多的情感表現,取代了技藝的展現,最終,當他將大環拆解、重構,以不同的曲線取代既有的圓,似乎也同時拆解了自己的身體,將「技藝」客觀化,成為被檢視的目標,而非只是被消費的景觀。

身為高敏族群一員的張雅媛,在日常生活當中,或許碰到過許多無法被理解的尷尬處境,就如同《喂!你好……我叫高敏》中的三個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處境一般。她與設計團隊充分運用劇場的視聽覺因素,為「高敏者」創造了一個充滿張力的空間,讓他們在其中不斷地接近、分開、接觸、疏離,對身邊的各種刺激源,做出直覺反應的同時,也在探尋某種舒適的定位。在流暢的場面調度中,我們因此更清楚地感受到「高敏者」安頓自我的努力,打開自己的視界,對這個特殊族群心生共感。

戴啟倫的《大解脫者》,選擇的一個頗具普遍性的題材:如何夠過宗教力量,安慰因痛苦而失落的心靈,但他的表現手法卻不落俗套,以充滿戲劇性的動作與場面調度,凸顯這個題材內在的衝突性,貌似新興宗教領袖的角色的在場,更讓這個作品多了自我批判的深度。面對失去至親的深沈苦痛,和宗教儀式的安撫力量,形成一種動態的緊張關係,遠超過任何文字論述所能帶給觀眾的刺激,而能讓我們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演出最後,舞台後門打開,「大解脫者」走出劇場,消失在午後仍然熾烈的陽光裡,後門關上,讓重歸黑暗的劇場,更多了一分魔幻的色彩。


楊世豪《After》(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李欣哲)


張雅媛《喂!你好……我叫高敏》(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李欣哲)


戴啟倫《大解脫者》(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李欣哲)

這三位創作者,本來就有豐富的創作、表演經驗,在這次的演出中,無論是個人的編創與表演,或與設計團隊的整合,也都展現出成熟的風貌,而無「新人」的怯懦青澀之感,但就作品主題與創作意識而論,確有開展「新視野」的可能性:如果新馬戲表演者與物件之間的情感連結,已經建立,那麼有關新馬戲的創作論述,乃至於新馬戲教育改革的討論,如何繼續開展,或許是楊世豪可以打開「馬戲之門」,對專業社群提出的邀請;「高敏族群」的生命形態與自我認知,可以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當代社會中,無所不在的各種高度刺激的環境?如果部分宗教組織因為敏感議題的催化,而成為製造恐懼、深化對立的媒介,我們該如何面對?如果宗教信仰賴以成立的各種假說(assumptions),成為被檢視的目標,會不會才有真正解脫的可能?

這些提問,就是作品的社會性,或許也可以是未來繼續追問的起點。

15th新人新視野 楊世豪《After》

演出|楊世豪
時間|2023/06/04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15th新人新視野 戴啟倫《大解脫者》

演出|戴啟倫
時間|2023/06/04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15th新人新視野 張雅媛《喂!你好……我叫高敏》

演出|張雅媛
時間|2023/06/04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