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摻水的純活戲《阿公的話》
10月
14
2013
阿公的話(正明龍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1次瀏覽
劉美芳(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目前台灣維持日常演出營運的歌仔戲班,除了所謂文化場的公演戲得依主辦方需求特意講究排練外,一般的民戲仍以「做活戲」為演出主流。「活戲」的特色在於沒有寫定的劇本,在講戲先生情節大綱安排下,演員以其自身的表演功力與對手的默契即興發揮,每每被學者譏評結構鬆散,表演內容粗糙。其實活戲的演出並非如表面所見那般隨性自由,不論演員或樂師都得在套路程式的基礎上互動,讓演出不至於天馬行空不知伊於胡底!

歌仔戲在揭舉精緻化大纛數十年後,衍生的問題是過於強調完整的劇場呈現,演員習於照本宣科「做死戲」的訓練,漸漸失卻觀照全場即席應變的能力。於是有林鶴宜多次讚嘆活戲演員的演出質地與舉手投足所展現的厚度,大聲疾呼提醒重視「活戲」的表演美學;劉南芳更製作「重返內台-活戲系列」請來身經百戰滿腹戲文的資深專業演員,具體復刻內台活戲風采。

循名究實,從死戲、活戲的不同稱謂,已隱然有以一字定褒貶的意味。活戲要精彩演員的表現居功厥偉,既言「活」,自非一招一式的模仿學步,前輩藝人的訓練養成背景與今日差異甚大,新一代的歌仔戲表演工作者該如何跳脫既有框架,習得場上的自在與安然?海山戲館多年前(2006年)曾與飛鳳儀劇團合作辦理研習,強調「以死戲的方式學習程式,以活戲方式訓練靈活的即興反應」;可惜研習過後未見持續發酵滋長,劇團也未就此多所著墨。

棲身嘉義民雄的正明龍歌劇團,安靜的隨從劇種起落走過內台、廣播、外台錄音班種種變貌,年輕的兩兄弟接手家族老劇團,銳意作為積極尋求新的可能。首次遠征台北挑戰都會觀眾的是新製作《阿公的話》,搬演民間戲班處今日現實的困窘。因時代遷異有太多外台民戲戲班在默然中悄然失卻行蹤,類似題材的作品隨處可見幾已無新意可言,但劇團為展現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大膽選用純活戲的本色面目做售票場演出,號稱兩天三場戲場場不同,藉以顯示外台活戲無定本的真貌。據筆者側面了解,三場戲的主軸架構其實變易不大,先藉戲中前輩指點學戲囝仔告知觀眾相關的習俗或禁忌,再安排八點檔式煽情的親情糾葛、戲中成員理念衝突等可能存在但被誇張呈現的爭執,最後以老班主車禍辭世導引出戲班存廢的三種可能。

演員是活戲成敗的最大關鍵,劇團請出老師輩的呂雪鳳跨刀主演。呂女士歷數十年的舞台磨練,現場操控自如的表演功力毋庸筆者辭費;俗語、諺語、順口溜……,順手捻來流利暢達,連後場「打破鑼」的柯銘峰老師都能隨勢助演。但也因即興成份比重過高,演員表演的自我成色往往蓋過劇中扮飾的角色,屢屢跳出戲外與觀眾互動,雖能引領全場觀戲氣氛,卻無助於演出節奏的掌握。而年輕的演員火候不足,又沒有劇本可供依傍,默契反應遠不能及,完全無法遮掩對戲時的生澀與尷尬。且為留予即興表現的空間,情節大綱無法為劇中人物性格或情節推衍鋪陳層次,每每興之所至便或此或彼,全然經不起理性的剖析,徒留當下不知所以的情感渲染!

年輕人願意為傾心力歌仔戲效命,絕對值得喝采與鼓勵;但就戲論戲,《阿公的話》究竟為何而做?為誰而做?為何要做活戲?為何選擇室內劇場呈現?為何……?勇敢向前衝未必是唯一的選項,或許該是時候停下腳步問問自己,經營劇團做歌仔戲的初心!

《阿公的話》

演出|正明龍歌劇團
時間|2013/10/04 19:3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
或許因為有《鏢客》珠玉在前,才顯得《錦衣》略為遜色。然而以豫劇團創團七十年的歷程而言,《錦衣》與《鏢客》開啟了文戲以外的另一條新路徑,以共同宇宙建構了架空的武俠世界,各式武器的運用也相當多樣化、別開生面。
6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