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台灣故事的舞劇——《台灣奇岩物語》
10月
09
2024
台灣奇岩物語(台北歌劇劇場提供/攝影郭政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4次瀏覽

文 陳昱如(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以往一般大眾常見的「舞劇」通常為芭蕾舞劇,像是經典的《胡桃鉗》、《天鵝湖》,但《台灣奇岩物語》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整個演出以肢體講述三段由人化為石頭的悲傷故事:白色恐怖之下受到政治迫害的泣婦石、為保護愛人而殉情的鶯歌石與守護村莊而請願犧牲的女王頭,故事來自於曾道雄親臨奇岩現場油然而生的想像世界,結合台灣的文化歷史成為故事,再透過音樂與舞蹈化作今日的表演。


台灣奇岩物語(台北歌劇劇場提供/攝影郭政彰)

而舞劇不僅僅是單純的舞蹈表演,其中的展現方式也有許多有張力的調度,如:第三部曲〈野柳女王頭〉中,村落裡漂亮的女子(薛喻鮮 飾)被海神(絲釋民 飾)相中,並得到了無數珍貴寶石、享受榮華富貴,卻背叛海神與青梅竹馬(薛捷鴻 飾)舊情復燃,海神震怒並召來大水想淹沒村莊。就在劇情高潮時,利用後台的景片升起,射出強光、強風吹動彩帶,加上群舞以及現場的管弦樂團將能量拉高,展現磅礡氣勢,讓人頓時有種要決戰大魔王的錯覺。

本次舞劇沒有任何對話,僅以舞者的肢體展現故事情節。因為肢體的語彙淺白具體,其實很容易就能掌握到想要傳達的意義,但在兩側字幕區,仍會利用時不時的字幕旁白來進行故事說明,或是講述接下來的情節,因此當字幕出現時,就會分散掉觀眾對舞者的注意力。這樣的字幕設置,不旦搶掉了舞者的舞姿風采,還小看了觀眾對舞劇的理解能力。定調的字幕侷限了欣賞舞蹈的想像空間,也淺化了故事背後可能延展的深度。有時「說得沒有那麼具體」,反而是舞蹈迷人的地方,也是舞蹈表達深度情感特有的能力。這次的演出剝除了表演藝術與人的距離,故事情節淺白易懂,又充滿戲劇效果,雖然節目介紹說明:「這是一場莊重肅穆的巨型舞劇公演……」,但我卻認為這是一個輕鬆愉快的夜晚,進到劇院沒有負擔、闔家愉悅欣賞的劇碼。

此部作品的音樂由柯芳隆、黃婉真兩位作曲家進行作曲,並由普羅藝術家樂團進行演奏。隨著故事情節激昂與沉寂,舞者與樂手的配合、情節與音律的交錯,以至燈光、服裝、視覺影像等等的舞美設計,都需要耗費難以想像的大量溝通與協作,在跨領域合作上,製作單位想必費了不少心思。


台灣奇岩物語(台北歌劇劇場提供/攝影郭政彰)

三十多位舞者同時在台上共舞、作戲,四十位樂團演奏者加上三十位歌劇歌手,光是演出者就超過百位,背後所需的製作團隊更是不容小覷,也難怪有著不小的成本壓力。不過也因為組織的龐大,可能無法顧及全面的細節,像是男主角光腳而女主角卻穿高跟鞋、投影中穿幫的人員、機械,以及距離帶來的人聲時差與音準問題⋯⋯等等,都是瑣碎但又不小心就會被認知到的小痛點。

對於舞劇的嘗試投入了大量人力與成本,將想像出來的題材化作實體,需要滿滿的行動力與勇氣,如今呈現在眾人眼前已實屬不易,儘管有些許的不完美,但那也是表演藝術最迷人與珍貴的體驗。

高齡八十四歲的曾道雄長年耕耘於歌劇、聲樂領域,在這次作品中揉入編、創、導等各種專業,刻劃出心目中舞劇作品,並融入不同時期的社會情景;可以有這樣的成果不但來自於長年對表演藝術的專業經驗累積,也來自對社會的關懷與觀照。表演藝術領域對於社會連結也就是如此——留下了精神的傳誦,不至於遺失在時間的洪流之中;提出對現況不滿的控訴,好為沒沒無聞的弱勢發聲;接納技術的里程,前瞻人類文明的未來。這些種種,就是藝術與我們之間的連結,也是過去、現在、未來這樣的線型時間軸中,人們保存記憶、反思與進步的櫥窗。

《台灣奇岩物語》

演出|台北歌劇劇場
時間|2024/09/28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