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之下《敗者的搖滾瞬間》
1月
23
2019
敗者的搖滾瞬間(李明璁提供/攝影蔡耀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1次瀏覽
涂東寧(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生)

「我們想說的,是這些虛構而又真實的角色,關於人生各種『卡住』的挫敗困局,還有可能感受『搖滾』的轉場瞬間。」【1】

戲的開場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一部巨大的電子鐘,電子鐘的秒數跑著,電子鐘前則是一群人沿著軌道逆時針在跑著。李明璁也在這些人的行列中,他首先跟著眾人的方向逆時針地跑,接著一個想法油然而生:「如果我往反方向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於是他付諸實行,從另一個方向開始跑。其他人看到他迎面跑來,表露無奈或大聲抗議。從那面電子鐘來看,顯然這不是一個寫實場景,從接下來的演出內容對照回來看,我們可以說這群跑者們在追逐的就是「成功」。但他們具體所求為何我們不清楚,只知道這是他們真心期盼之事。

真的是如此嗎?

接下來的戲呈現了五個被標籤為敗者的人物與五段情境,中間穿插李明璁講課的段落。說是失敗,其實講的都是成功,一體兩面。見導演李勻所說:「失敗和成功時常作為一種強烈的相互對照,好像不先把其中一邊標示出來,另外一邊就無法繼續單獨存在。希望演出能表現出這些事物其他面向的可能性。」【2】筆者之所以說是五段「情境」而不是「情節」,是因為其中並沒有什麼內容。該劇名為《敗者的搖滾瞬間》,觀眾所看到的也只是那個事件發生的當下,但沒辦法進一步去同理他們:

一個趕著meeting卻不幸被困在洗車機的記者。

一個想當二房東卻被房客欺騙的吉他手。

一個異想天開想把熊貓車從賣場「拯救」的工讀生。

一個自殺詐領保險金的失業人士。

一個偷開飛機上天最後墜機的地勤人員。

這些人物或許都有各自對「成功」的想像,在他們做出決定後也遭遇了困境,可惜的是每個情境都在他們挫折以後戛然而止。記者最後決定拋下車子不管,然後呢?吉他手被欺騙以後呢?我們看到了也許足以改變他們一生的轉捩點,但故事點到為止。假使人物之間再多點互動,少一點獨白,再往下探掘他們之後的發展,那麼這些段落應能更與李明璁說提之事契合,使整體看起來不致於太過斷裂。

不過,從導演手法來看,也許這些情境之所以斷裂有其用意。在每一個段落中都有攝影機在拍攝,這些影像即時投影到舞台上方的螢幕,使觀眾得以看到人物的表情特寫(CU)。於是,這一個一個呈現出來的內容像是一篇篇新聞報導,讓人印象深刻但不深入,一如我們在報章雜誌上會看到的特殊事件那樣。其中一段故事就讓人想到2018年8月發生的新聞事件,一篇報導標題這麼寫著:「二十九歲機場工偷開飛機『空中自殺』!F-15急追 死前與航管絕望對話曝光」某些報導可能過目即忘,也有某些會糾纏在心頭揮之不去,但很快地閱聽人的注意隨即又被新的報導帶走,事件後續永遠不得而知。更多人則是將這些新聞當成對自己的警惕:「不要像裡頭這些人一樣笨、一樣不幸、一樣違法犯紀。」

註釋

1、李明璁:〈並不亮麗卻始終有點光澤〉,《敗者的搖滾瞬間》節目冊,頁4。

2、《敗者的搖滾瞬間》節目冊,頁8。

《敗者的搖滾瞬間》

演出|李明璁
時間|2018/12/22 19:3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混合演講與劇場演出的《敗者的搖滾瞬間》,以臺灣首次大型Lecture Performance(論壇劇場、講座式展演)作為號召,但在「眼」/觀察與「演」/展演之間並不夠平衡,而未達相輔相成的功效。另一方面,Lecture Performance到底該是什麼?(吳岳霖)
1月
10
2019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