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之下《敗者的搖滾瞬間》
1月
23
2019
敗者的搖滾瞬間(李明璁提供/攝影蔡耀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9次瀏覽
涂東寧(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生)

「我們想說的,是這些虛構而又真實的角色,關於人生各種『卡住』的挫敗困局,還有可能感受『搖滾』的轉場瞬間。」【1】

戲的開場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一部巨大的電子鐘,電子鐘的秒數跑著,電子鐘前則是一群人沿著軌道逆時針在跑著。李明璁也在這些人的行列中,他首先跟著眾人的方向逆時針地跑,接著一個想法油然而生:「如果我往反方向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於是他付諸實行,從另一個方向開始跑。其他人看到他迎面跑來,表露無奈或大聲抗議。從那面電子鐘來看,顯然這不是一個寫實場景,從接下來的演出內容對照回來看,我們可以說這群跑者們在追逐的就是「成功」。但他們具體所求為何我們不清楚,只知道這是他們真心期盼之事。

真的是如此嗎?

接下來的戲呈現了五個被標籤為敗者的人物與五段情境,中間穿插李明璁講課的段落。說是失敗,其實講的都是成功,一體兩面。見導演李勻所說:「失敗和成功時常作為一種強烈的相互對照,好像不先把其中一邊標示出來,另外一邊就無法繼續單獨存在。希望演出能表現出這些事物其他面向的可能性。」【2】筆者之所以說是五段「情境」而不是「情節」,是因為其中並沒有什麼內容。該劇名為《敗者的搖滾瞬間》,觀眾所看到的也只是那個事件發生的當下,但沒辦法進一步去同理他們:

一個趕著meeting卻不幸被困在洗車機的記者。

一個想當二房東卻被房客欺騙的吉他手。

一個異想天開想把熊貓車從賣場「拯救」的工讀生。

一個自殺詐領保險金的失業人士。

一個偷開飛機上天最後墜機的地勤人員。

這些人物或許都有各自對「成功」的想像,在他們做出決定後也遭遇了困境,可惜的是每個情境都在他們挫折以後戛然而止。記者最後決定拋下車子不管,然後呢?吉他手被欺騙以後呢?我們看到了也許足以改變他們一生的轉捩點,但故事點到為止。假使人物之間再多點互動,少一點獨白,再往下探掘他們之後的發展,那麼這些段落應能更與李明璁說提之事契合,使整體看起來不致於太過斷裂。

不過,從導演手法來看,也許這些情境之所以斷裂有其用意。在每一個段落中都有攝影機在拍攝,這些影像即時投影到舞台上方的螢幕,使觀眾得以看到人物的表情特寫(CU)。於是,這一個一個呈現出來的內容像是一篇篇新聞報導,讓人印象深刻但不深入,一如我們在報章雜誌上會看到的特殊事件那樣。其中一段故事就讓人想到2018年8月發生的新聞事件,一篇報導標題這麼寫著:「二十九歲機場工偷開飛機『空中自殺』!F-15急追 死前與航管絕望對話曝光」某些報導可能過目即忘,也有某些會糾纏在心頭揮之不去,但很快地閱聽人的注意隨即又被新的報導帶走,事件後續永遠不得而知。更多人則是將這些新聞當成對自己的警惕:「不要像裡頭這些人一樣笨、一樣不幸、一樣違法犯紀。」

註釋

1、李明璁:〈並不亮麗卻始終有點光澤〉,《敗者的搖滾瞬間》節目冊,頁4。

2、《敗者的搖滾瞬間》節目冊,頁8。

《敗者的搖滾瞬間》

演出|李明璁
時間|2018/12/22 19:3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混合演講與劇場演出的《敗者的搖滾瞬間》,以臺灣首次大型Lecture Performance(論壇劇場、講座式展演)作為號召,但在「眼」/觀察與「演」/展演之間並不夠平衡,而未達相輔相成的功效。另一方面,Lecture Performance到底該是什麼?(吳岳霖)
1月
10
2019
藉由史料我們可以從郭雪湖的膠彩畫《南街殷賑》、江山樓舊照中猜想大稻埕當時的繁盛,新媒體影像的部分也可以提供輔助說明,但是什麼才能夠引起觀眾對年代久遠的歷史有所共鳴?
3月
23
2023
劇團不僅是在教室裡開展對話機制與旁觀式的想像,更與柯金源(生態紀錄片導演)合作,將教學場域拉到灘地,試圖讓學生從傾聽敘事、田野踏查與實作演練中獲得深刻的沉浸(浸潤)體驗、感知經驗及身體記憶。
3月
21
2023
恰如莊子清醒夢般的「不知此身還彼身」,我們能夠與現實聯繫的最後一釐米,到頭來也只剩下演員不知身在何處的安全須知與簡短回應,作為參與者的我們,甚至不會知道演員是否真有如影像中所看見地那般跳躍與歌唱,筆者便在這樣的荒謬時空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驗——虛與實的難以捉摸、相信與懷疑。
3月
13
2023
不同於傳統馬戲著重於高難度技巧,《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更強調文本與故事,演出不追求炫技,而是表達豐富的情感。最後不可否認的,作品藉著物件的選取、延異與轉化結合當代馬戲而呈現,在科技與人性間探索,再次證明當代馬戲藝術多元、多變及較彈性的創作面向。
2月
12
2023
人、網、偶三者之間的互動,象徵著試圖重整「人」的存在意義,但終究無法脫離社會制度,所有的人依然存在於網中。透過演出揭示的,是⋯⋯
2月
07
2023
華語之馬戲原文為「Circus」,來自拉丁文之圓,有循環義。因而,馬戲之雜技與身體,常程反覆之態。此外,原先馬戲是殖民主義文化中,牠/他/她者為權貴的表演,使被凝視者更具陰柔性⋯⋯
2月
07
2023
一個新作品在誕生、成長的過程中,確實會不斷地修正自身的架構乃至於影響整個作品的規模和長度。但在演出前大幅地延長演出時間,背後原因可能是因為作品在某個面向(文本或表現方式)大轉彎,但更多時候是緣於另一個不太好的原因⋯⋯
1月
19
2023
數位時代與親密關係,即使在隨處聯繫,數位化身無處不在的今日,物質肉體的存在依舊重要,人要回到人性本真與自我主體,只有在肉身與環境不斷的拉扯平衡之下,以人的意志力讓宰制我們生存的結構持續擺盪,生活的真實定義才有可能回到人的自身。
1月
1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