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山谷、稻浪般豐饒的音樂生涯回顧——胡德夫《山谷的呼喚》音樂會
8月
31
2022
山谷的呼喚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9次瀏覽

施靜沂


2022年台東藝術節啟程於仲夏時節的台東,由十檔性質各異的節目,在週末午後、夜晚接棒演出。其中,胡德夫《山谷的呼喚》音樂會既是睽違已久的胡德夫專場,也是這位創作、演出一甲子的卑南、排灣族歌手,在古稀之年的音樂生涯里程碑。走過二十世紀下半葉,歷經原住民運動與社會變遷,從這場演出中顯見,胡德夫仍保有其經典如昔的民歌鋼琴彈唱風采。


以洗鍊沉厚的彈唱,隱約回應美麗島的國族難題

此次歌者現身於整片金黃稻浪的投影中——在稻浪搖曳間,可見其身影融入其中,自在彈唱開場曲〈最美的稻穗〉(bulai naniyam kalalumayan)。這首歌曲由南王部落的音樂家陸森寶(Baliwakes)於1958年所作,原先為關懷823砲戰時,服役於金馬前線的子弟。翻閱歌詞中譯,表面似在歌詠纍纍稻穗、牛背小孩、遨遊蒼鷹等歲月靜好的家鄉景致,卻隱含守護家國之心,並若有似無地以音樂呼應八月上旬,中國大陸頻繁對台軍演的政治時事。原來轉眼間過了一甲子,台灣島嶼仍不願退縮,但也仍擺脫不了對岸的文攻武嚇。【1】

來到第二首與歌者散文集同名之〈最最遙遠的路程〉時,投影幕播放一禎禎胡德夫前往世界巡演的珍貴影像;之中的歐洲、智利、南極風景,與台前「路途遙遠」的吟唱相互呼應;同時,畫面中也包含歌者赴中國大陸巡演的影像,似乎迂迴答覆著,兩岸之間遙遠的心理距離。

如此心情來到第三首〈美麗島〉時,在輕盈的鋼琴前奏、樂手以透明感的打擊樂器點睛之際,躲閃於歌詞裡的國族認同終得以鳴放;在台北101等著名地標的投影前方,「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暖的懷抱;驕傲的祖先們正視著……他們一再重複的叮嚀,不要忘記,不要忘記」、「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等歌詞將台灣島嶼一路走來的艱辛、繁榮表露無遺,除了珍視民主自由的成果,也蘊含激勵青年後輩的意涵。


以層次豐富的彈奏和歌,展演排灣認同與深沉瑰麗的心靈

然而,在以〈美麗島〉彰顯島嶼之美、凝聚聽眾精神後,歌者接下來話鋒一轉,以華麗琴音引領眾人進入其深沉瑰麗的內在世界。經歌者介紹得知,下一曲〈答案〉是昔日的交響樂團指揮、深諳編曲藝術的樂團前輩李泰祥遺作。在層次豐富的鋼琴與沉厚歌聲的演繹下,曲子沉鬱、爆發力十足的情緒呼之欲出;搭配投影幕上鱗次櫛比的高樓,都會經濟發達、人際疏離的現實跟著浮現腦海:「天上的星星 為何/像人群一般的擁擠呢/地上的人們 為何/又像星星一樣的疏遠」寥寥幾個字,卻道盡繁華都會充滿拚勁後的無情與空泛;擁擠又疏遠,既是空間上的現實,亦是狹窄心胸、短視近利的投射。尤其,單一個人即使才華洋溢,但在都會中卻像萬千星星的一顆,不怎麼特別,且格外形單影隻。

接著,大提琴家陳主惠和胡德夫共同演繹改編自排灣族千年古謠、歌詞融合八、九百年前,元朝馬致遠〈秋思〉的〈來甦秋思〉。循方才華麗、虛空的情緒而行,曲中的「古藤 老樹 昏鴉」、「古道 西風 瘦馬」凸顯奇幻蒼涼的人生風景。當間奏的口白加入對逝去人、事、物的思念,「纏繞大樹老藤的比喻」的填詞也將飄洋過海的枯瘦元曲,填入豐厚的血肉與情思。

終於,音樂會來到呼應題旨之〈芬芳的山谷〉。從「我是失去了山谷的小鷹 迷失在茫茫的人海裡/我這一飛五十年……」、「你是大武山美麗的媽媽 在滿山月桃花和飛舞的蝴蝶裡」的填詞,及「如果你順著太麻里溪,溯行而上,到了七公里的風口處,你會看見,在大武山懷中的Ka-aruwam部落」的間奏口白,可見歌者的排灣族認同及族群文化的力量。即使排灣主體在現當代社會流離謀生、寂寞著,但吟唱故鄉的歌仍滋長了力量,也讓上半場最後的〈無涯〉與〈撕裂〉,在搭配大提琴華麗、情感豐富的伴奏之際,由低而高,從強勁邁向蘊含爆裂感的小結。


從祭典畫面思念卑南族的文化,並以激勵之詞撫慰傷痕後的原鄉

下半場開場後,投影幕上映入眼簾的是卑南族猴祭、大獵祭時,族老身著鮮豔的傳統服、頭戴花環,與族人並肩行於祭場、共同飲宴聚會的畫面;搭配歌者演唱的〈回鄉偶書〉(牛背上的小孩),歌詞洋溢童趣,畫面與氛圍則充盈濃厚的文化思鄉之感。尤其「少小離家老大回」、「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詩詞,加上歌者吐露其擁有排灣、卑南兩族血統,卻感到兩邊都不討好的心情,也讓人在回味這段關乎文化祭儀復振的畫面及演出時,多少感到傷感流瀉的壓抑與澎湃。雖然下一曲以〈Morning has Broken〉分享卑南溪出海口、活水湖邊的日出,給出努力衝破禁錮、備受太陽與土地祝福之感;但前曲濃厚的思鄉餘韻繞樑,也讓人隱隱感到,文化傳承與創新之事似乎千言萬語道不盡,一切盡在不言中。

音樂會下半場,胡德夫彈唱了〈Hallelujah〉、〈太平洋的風〉、〈匆匆〉等多首膾炙人口的曲目;其與貝斯手張威龍、打擊樂手陸樺維的搭配也讓主要風行於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民歌彈唱呈現出嶄新風貌、令人耳朵為之一亮。多元的樂器表現達到點題效果,也讓這場音樂會不只是緬懷與回顧,更在舉重若輕展演沉厚音樂內涵與人生歷練之際,實踐音樂的傳承。

同時,歌者於震災後前往原鄉服務、在遊覽車上創作的〈Lokah Tayan〉,則因回顧了霧社事件的悲劇與震災的傷痕,而縈繞激勵人心的正向力;至於送客曲〈fangzalay〉(阿美語,wonderful之意),則在輕快熱鬧的旋律裡感恩美好的夜晚——不多不少,為音樂會畫上優美的休止符。


註釋

1、相關淵源詳見:徐睿楷,〈陸森寶音樂的傳唱、出版與流變〉一文。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201


《山谷的呼喚》

演出|胡德夫
時間|2022/08/06 19:30
地點|台東藝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我們看到了國家交響樂團和台灣歌手一路走來的歷史足跡。從觀眾現場的反應可知,台灣的聲樂發展已足以撐起一片天,此刻起我們不須再憂心哪裡的月亮圓不圓,因為我們和世界看著的是同一個月亮。希望不需要再等一個十幾年,就可以看到完全由台灣歌手詮釋的《玫瑰騎士》。
7月
26
2024
值得一提的是,陳含章在安可曲“Days of Wines and Roses”中嘗試演奏了幾段不常見的大跨步(stride)的樂曲。在演出結束之後,我笑著跟她說,上一回聽stride風格的現場演奏已經是1990年代的事情了!那時候爵士歌手黛安娜.克瑞兒(Diana Krall)來臺北演出,就曾經演過這種走紅於1930年代的老派鋼琴音樂。
7月
21
2024
整體來看,今年的《玫瑰騎士》和過往幾年相比,卡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它有著編導的介入,因此不能和單純的音樂會形式(opera in concert)相比;然而作為半舞台歌劇(semi-stage),它缺乏導演的個人觀點或美學統合,也無形式上的鋪排呈現,一切平穩保守,毫無冒險,是又一次的「歌劇音樂會」,散發著定期音樂會般的秩序與例行公事之感。
7月
20
2024
擔任演出的台北室內合唱團,雖然並非職業,但所呈現的音準、和聲皆相當完美,中文複雜的咬字,就算投影沒有呈現字幕,聽眾也能清晰理解。指揮鮑恆毅的詮釋也相當乾淨,對於筆者而言甚至有些過度流暢,太過精準,將多數作品詮釋為少了一點冒險精神的安全牌。而透過編曲將李泰祥的歌曲增添另一層詮釋,也是本場音樂會值得一看的特點,相信編曲者接到邀請腦中必會浮現一個難題:最後的成品是要多一點表現自我?或者要忠實地以合唱來表達李泰祥?
7月
10
2024
但在造境與敘境的同時,要思考的不僅只是透過科技媒材觸發觀眾感官經驗這件事。在透過光線、影像、與聲音交錯下的技術設計僅是佈局手段,沈浸式感官的詮釋僅能創造單次性高潮,直觀表象的刺激有其限制性,若能試圖在團體藝術個性展現上多著墨、強化集體特色創造具目的性強的敘事語言、以及深化科技媒材運用的論述,將能成為具代表性的科技藝術團體。
7月
09
2024
歐拉夫森所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在虔誠的巴哈信仰者,或是追憶黃金年代的樂迷心中,應是個大不敬的存在,與其說是古典音樂二十一世紀的變形,更貼切地說,實為一位當代鋼琴家,先將經典拆解,再精挑細選其中的元素,化為自己舞台上的魔法道具。
6月
26
2024
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
6月
26
2024
這些熟悉的樂曲片段雖平凡,卻抹去了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隔閡,使所有人都被音樂家們強大的室內樂磁場所震懾和感染,流露出感動。音樂中,均衡的聲部、規律的節拍以及適度的刺激,即使在身體已經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聽到音樂奏響的瞬間依然如同光芒般閃爍,泛音堆疊出豐富的音質,靈魂的聲響以最美妙的方式呈現,這或許是身為音樂家最幸福的時刻。
6月
07
2024
獨奏音樂會,由於沒有其他樂器的陪伴與襯托,雖演奏上能夠自由地展現,然在樂曲細節與樂段流暢掌控上,與現代作品中難以掌握的演奏技法,對於演奏家的要求更為細緻;而高木綾子在此場獨奏音樂會的表現,除將作品完整演繹外,更是在每個音符中展現自我特色,在樂曲演奏的樂音與呼吸間,都令人流連忘返,回味十足。
6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