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山谷、稻浪般豐饒的音樂生涯回顧——胡德夫《山谷的呼喚》音樂會
8月
31
2022
山谷的呼喚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2次瀏覽

施靜沂


2022年台東藝術節啟程於仲夏時節的台東,由十檔性質各異的節目,在週末午後、夜晚接棒演出。其中,胡德夫《山谷的呼喚》音樂會既是睽違已久的胡德夫專場,也是這位創作、演出一甲子的卑南、排灣族歌手,在古稀之年的音樂生涯里程碑。走過二十世紀下半葉,歷經原住民運動與社會變遷,從這場演出中顯見,胡德夫仍保有其經典如昔的民歌鋼琴彈唱風采。


以洗鍊沉厚的彈唱,隱約回應美麗島的國族難題

此次歌者現身於整片金黃稻浪的投影中——在稻浪搖曳間,可見其身影融入其中,自在彈唱開場曲〈最美的稻穗〉(bulai naniyam kalalumayan)。這首歌曲由南王部落的音樂家陸森寶(Baliwakes)於1958年所作,原先為關懷823砲戰時,服役於金馬前線的子弟。翻閱歌詞中譯,表面似在歌詠纍纍稻穗、牛背小孩、遨遊蒼鷹等歲月靜好的家鄉景致,卻隱含守護家國之心,並若有似無地以音樂呼應八月上旬,中國大陸頻繁對台軍演的政治時事。原來轉眼間過了一甲子,台灣島嶼仍不願退縮,但也仍擺脫不了對岸的文攻武嚇。【1】

來到第二首與歌者散文集同名之〈最最遙遠的路程〉時,投影幕播放一禎禎胡德夫前往世界巡演的珍貴影像;之中的歐洲、智利、南極風景,與台前「路途遙遠」的吟唱相互呼應;同時,畫面中也包含歌者赴中國大陸巡演的影像,似乎迂迴答覆著,兩岸之間遙遠的心理距離。

如此心情來到第三首〈美麗島〉時,在輕盈的鋼琴前奏、樂手以透明感的打擊樂器點睛之際,躲閃於歌詞裡的國族認同終得以鳴放;在台北101等著名地標的投影前方,「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暖的懷抱;驕傲的祖先們正視著……他們一再重複的叮嚀,不要忘記,不要忘記」、「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等歌詞將台灣島嶼一路走來的艱辛、繁榮表露無遺,除了珍視民主自由的成果,也蘊含激勵青年後輩的意涵。


以層次豐富的彈奏和歌,展演排灣認同與深沉瑰麗的心靈

然而,在以〈美麗島〉彰顯島嶼之美、凝聚聽眾精神後,歌者接下來話鋒一轉,以華麗琴音引領眾人進入其深沉瑰麗的內在世界。經歌者介紹得知,下一曲〈答案〉是昔日的交響樂團指揮、深諳編曲藝術的樂團前輩李泰祥遺作。在層次豐富的鋼琴與沉厚歌聲的演繹下,曲子沉鬱、爆發力十足的情緒呼之欲出;搭配投影幕上鱗次櫛比的高樓,都會經濟發達、人際疏離的現實跟著浮現腦海:「天上的星星 為何/像人群一般的擁擠呢/地上的人們 為何/又像星星一樣的疏遠」寥寥幾個字,卻道盡繁華都會充滿拚勁後的無情與空泛;擁擠又疏遠,既是空間上的現實,亦是狹窄心胸、短視近利的投射。尤其,單一個人即使才華洋溢,但在都會中卻像萬千星星的一顆,不怎麼特別,且格外形單影隻。

接著,大提琴家陳主惠和胡德夫共同演繹改編自排灣族千年古謠、歌詞融合八、九百年前,元朝馬致遠〈秋思〉的〈來甦秋思〉。循方才華麗、虛空的情緒而行,曲中的「古藤 老樹 昏鴉」、「古道 西風 瘦馬」凸顯奇幻蒼涼的人生風景。當間奏的口白加入對逝去人、事、物的思念,「纏繞大樹老藤的比喻」的填詞也將飄洋過海的枯瘦元曲,填入豐厚的血肉與情思。

終於,音樂會來到呼應題旨之〈芬芳的山谷〉。從「我是失去了山谷的小鷹 迷失在茫茫的人海裡/我這一飛五十年……」、「你是大武山美麗的媽媽 在滿山月桃花和飛舞的蝴蝶裡」的填詞,及「如果你順著太麻里溪,溯行而上,到了七公里的風口處,你會看見,在大武山懷中的Ka-aruwam部落」的間奏口白,可見歌者的排灣族認同及族群文化的力量。即使排灣主體在現當代社會流離謀生、寂寞著,但吟唱故鄉的歌仍滋長了力量,也讓上半場最後的〈無涯〉與〈撕裂〉,在搭配大提琴華麗、情感豐富的伴奏之際,由低而高,從強勁邁向蘊含爆裂感的小結。


從祭典畫面思念卑南族的文化,並以激勵之詞撫慰傷痕後的原鄉

下半場開場後,投影幕上映入眼簾的是卑南族猴祭、大獵祭時,族老身著鮮豔的傳統服、頭戴花環,與族人並肩行於祭場、共同飲宴聚會的畫面;搭配歌者演唱的〈回鄉偶書〉(牛背上的小孩),歌詞洋溢童趣,畫面與氛圍則充盈濃厚的文化思鄉之感。尤其「少小離家老大回」、「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詩詞,加上歌者吐露其擁有排灣、卑南兩族血統,卻感到兩邊都不討好的心情,也讓人在回味這段關乎文化祭儀復振的畫面及演出時,多少感到傷感流瀉的壓抑與澎湃。雖然下一曲以〈Morning has Broken〉分享卑南溪出海口、活水湖邊的日出,給出努力衝破禁錮、備受太陽與土地祝福之感;但前曲濃厚的思鄉餘韻繞樑,也讓人隱隱感到,文化傳承與創新之事似乎千言萬語道不盡,一切盡在不言中。

音樂會下半場,胡德夫彈唱了〈Hallelujah〉、〈太平洋的風〉、〈匆匆〉等多首膾炙人口的曲目;其與貝斯手張威龍、打擊樂手陸樺維的搭配也讓主要風行於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民歌彈唱呈現出嶄新風貌、令人耳朵為之一亮。多元的樂器表現達到點題效果,也讓這場音樂會不只是緬懷與回顧,更在舉重若輕展演沉厚音樂內涵與人生歷練之際,實踐音樂的傳承。

同時,歌者於震災後前往原鄉服務、在遊覽車上創作的〈Lokah Tayan〉,則因回顧了霧社事件的悲劇與震災的傷痕,而縈繞激勵人心的正向力;至於送客曲〈fangzalay〉(阿美語,wonderful之意),則在輕快熱鬧的旋律裡感恩美好的夜晚——不多不少,為音樂會畫上優美的休止符。


註釋

1、相關淵源詳見:徐睿楷,〈陸森寶音樂的傳唱、出版與流變〉一文。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201


《山谷的呼喚》

演出|胡德夫
時間|2022/08/06 19:30
地點|台東藝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